2025年4月,美国试图通过实施对等关税政策来遏制中国,却意外引发了一个荒诞的场景。美元指数从104暴跌至98,短短三个多月内跌幅达到8.9%,创下自1973年“尼克松冲击”以来的最大跌幅。这一变化与2018年贸易摩擦时期美元上涨8.7%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沃尔夫直言不讳,指出中国通过独立发展从贫困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证明无需依赖西方模式也能取得成功,他强调“美国显然不是对手”。这一关税政策的反噬,揭示了美元霸权的动摇,背后也折射出中国崛起的必然性。那么,中国究竟是如何在美元主导的全球体系中突破重围,并开始重塑全球格局的呢?
美国“关税大棒”砸不动的内生动力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的GDP实际增速达到了5.2%,相比2024年同期提升了0.4个百分点。虽然第三季度略有回落至4.8%,但整体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这份成绩单背后,依托制造业、内需和政策协同形成的“铁三角”防御体系,使得美国的关税措施成了“自伤行为”。
在制造业领域,高技术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引擎。2025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9.6%,数字产品制造业增长9.7%,分别高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3.4和3.5个百分点。特别是澜起科技,其研发的MRCD/MDB芯片在全球市场仅与瑞萨电子共享,服务器内存接口芯片市场份额超过50%,在DDR5技术迭代中牢牢占据全球龙头地位。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中国更是呈现出爆发式增长。风力发电机组、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分别激增了72.4%、46.9%和29.7%,逐步形成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效应。
内需市场的激活也展现出中国经济的纵深发展。3000亿元的以旧换新政策精准推动了家电和汽车消费,同时,信息传输、软件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增速达到11.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7%。政策端的支持同样不可忽视,前三季度,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的减税降费及退税超过1.8万亿元,M2余额同比增长8.4%,内生货币创造能力持续恢复。

相较之下,美国的经济陷入了债务困境。2024年底,联邦债务突破了36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达到124.25%。到了2025年,国债规模更是进一步攀升至37万亿美元以上,每天的利息支出就达到了198亿元人民币。美国深陷债务泥潭,经济基础的脆弱性逐渐显现,而中国则展现出经济的多元性和强大的韧性,进一步暴露了美元霸权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正在松动。
科技与军事双突破,拆穿美国“不可战胜”谎言
不过,经济的韧性只是表象,实际上,中国对美国霸权的冲击早已渗透到了其科技和军事这两大核心支柱领域。2024年8月,战略政策研究所发布的《两十年关键技术追踪》报告揭示了中美科技实力的逆转。报告显示,从2003年到2023年,全球高影响力的论文追踪涵盖了64项核心技术。2019至2023年间,美国仅在量子计算、基因技术等7项领域保持领先,而中国在其他57项技术中占据了第一的位置,其中24项涉及雷达、卫星定位等军事应用技术。
在超音速导弹领域,中国相关论文占比高达73%,美国仅为13%;在先进航空发动机领域,中国占比63%,而美国仅为7%。这种技术优势已经转化为产业实力,2025年上半年,全球前十的锂电池企业中,中国占据了6席,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量达到了152万辆,光伏、风电储能技术更是全球领先。
军事领域的进展同样显著。2025年中国的93阅兵展示了许多新式装备,令西方国家大为震惊。尤其是舰载激光武器已成功实现200千瓦功率列装,能够连续拦截蜂群无人机,远超美国同类50千瓦系统的能力。在中东战场上,彩虹、翼龙系列无人机的表现不仅优于美国“死神”无人机,而且成本仅为后者的1/10,彻底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垄断。

这些科技与军事的突破,瓦解了美元霸权依赖的“技术威慑-军事压制-货币收割”循环,美国通过美元来维持其优势的路径正在逐渐失效。
去美元化浪潮中,人民币凭什么成“新选项”
随着科技与军事的双重突破,中国在货币博弈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当美国仍在依赖美元收割全球财富时,人民币已经悄然在国际支付领域扩展,与美元形成了此消彼长的态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从1999年的71%降至2024年第一季度的57.4%,创下近三十年来的新低,2025年这一趋势仍在持续。
人民币的崛起得益于中国在关键领域的突破。2025年9月,沙特阿美宣布,其对华原油出口的人民币结算比例首次突破45%。同时,上海黄金交易所在沙特的交割库完成了首笔人民币兑实物黄金交易,形成了“石油-人民币-黄金”的价值闭环。这并非个例,中俄之间的本币结算比例已达到75%,俄罗斯对华石油出口中人民币占比更是高达68%。能源贸易已经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突破口。
此外,人民币跨境支付网络的扩展也为其流通提供了更顺畅的渠道。2025年6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新增了标准银行、阿布扎比第一银行等6家直接参与者,服务范围首次扩展至非洲、中东、中亚及新加坡等地区。截至2025年5月,CIPS系统已覆盖187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处理业务金额超过675万亿元人民币,日均处理量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
数字人民币的跨境试点也在加速,已覆盖17个国家,并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中占据了80%的份额,支付效率已提升至秒级。这一系列发展表明,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心正在持续升温。国际货币金融机构的官方论坛预测,未来10年,约有30%的央行将增持人民币,人民币在全球储备中的占比预计将增加两倍。
从能源结算到支付网络,人民币正以务实路径侵蚀美元霸权的核心领地。
结语
美元霸权的松动并不是终点,而是全球货币多极化的起点。未来十年,人民币在全球储备中的占比有望翻倍增长,中国主导的国际合作网络也将持续扩展。然而,中国的崛起并非为了复制美国的霸权,而是要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的多极世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选择加入金砖机制进行合作,一个远离霸权压榨、崇尚互利共赢的新时代,正在悄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