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兴业银行(601166)发布公告,披露其全资子公司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兴银投资”)已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开业的批复》,获准正式开业。

兴业银行此前已于2025年5月7日率先获得兴银投资筹建批复,成为首家获准筹建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股份制银行,此次兴银投资开业,也使其成为股份制银行中首家进入实际运营阶段的AIC机构。
根据公告内容,兴银投资的注册资本确定为人民币100亿元,注册地选址福建省福州市,后续将依照金融监管及市场监管相关规定,完成工商登记、金融许可证申领等开业手续。
从业务定位来看,兴银投资将依托专业化、市场化的债转股及相关业务开展运营,重点方向包括支持科创企业与民营企业发展,通过参与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等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
从兴业银行既有业务基础来看,其在科技金融领域已积累一定规模,截至2024年末,兴业银行合作的科技金融客户数量达32.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4.2%;科技金融融资余额为1.7万亿元,同比增幅17.8%;其中科技金融贷款余额9689.2亿元,同比增长20.7%,且该类贷款不良率仅0.77%,低于其企业金融贷款平均不良率水平,反映出其科技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
此外,在“投行+科技”协同模式下,兴业银行已构建涵盖债权、股权、另类投资的全生命周期投行产品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末,该模式已服务科技金融客户1520户,大投行FPA(客户融资总量)余额5711.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3.8%,这一业务基础或为兴银投资后续开展相关服务提供支撑。
此前,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在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曾提及,“兴业银行正在积极申请设立AIC,如果能够成功申请,将会在科技金融上形成新的发展”,此次兴银投资开业也落地了这一规划。
从AIC行业发展历程来看,2017年是市场化债转股相关机构起步的关键节点,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家国有大型银行,率先设立了首批5家AIC,成为早期市场化债转股的核心执行载体。
经过多年运营,这批国有行AIC已形成一定规模,据中金公司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末,首批5家国有行AIC的资产规模合计达到6027亿元,2024年全年实现净利润184亿元,在优化企业债务结构、缓解企业杠杆压力等方面发挥了实际作用。
不过,在首批机构设立后的8年间,AIC领域的牌照扩容步伐处于阶段性停滞状态。直至近年来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AIC领域才迎来政策层面的重要突破:2024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从上海扩展至北京、天津、重庆、南京等18个重点城市,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成渝双城经济圈等核心区域,为AIC开展区域化、针对性服务奠定了政策基础;2025年3月,《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的通知》正式出台,明确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AIC,这一政策调整为AIC牌照的进一步扩容扫清了障碍。
政策推动下,银行系AIC逐步进入扩容阶段,并呈现“国有行补位、股份行跟进”的布局态势。在国有大型银行阵营,邮储银行(601658)于2025年7月发布公告,披露拟出资100亿元设立全资一级子公司中邮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同年10月27日,邮储银行再次公告,确认已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出具的筹建批复,至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六家国有大型银行已全部完成AIC筹建布局。
股份制银行阵营的AIC布局则集中在2025年5月至7月期间,除兴业银行外,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也相继获得监管部门核准,启动AIC筹建工作。
从注册资本来看,兴业银行与中信银行的AIC注册资本均为100亿元,招商银行AIC注册资本则为150亿元,略高于前两者;从业务方向来看,三家股份制银行的AIC均明确聚焦市场化债转股及股权投资业务,服务对象以科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及民营经济为主,与国有行AIC的业务范围形成一定互补,共同丰富银行系AIC的服务层次。
从AIC业务功能的发展来看,其服务边界也在政策调整与实践过程中逐步拓展。早期AIC的核心功能集中于债务重组,主要通过债转股方式帮助高杠杆企业优化债务结构;2020年上海启动AIC股权投资试点后,AIC获得开展“不以债转股为目的的直接股权投资”的资质,业务范围首次延伸至股权直投领域;2025年出台的扩大股权投资试点政策中,进一步放宽了AIC的投资比例限制,允许AIC使用表内资金用于股权投资的比例提升至其总资产的10%,这一调整为AIC增加股权投资规模提供了空间。
目前,银行系AIC已逐步形成“债转股与股权直投并行”的双轮驱动运营模式。从资金投向来看,这类机构更倾向于早期、小型及硬科技领域企业,成为资本市场中为该类企业提供长期资本支持的重要来源之一,也为实体经济中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资金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