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说年轻人不愿意交社保,不是年轻人的问题?
这话乍一听有点反常识,但仔细琢磨数据和社会现实,还真得承认——这事儿真不能全怪年轻人。
首先,数据不会骗人。
根据《2025中国青年社保参与度调查》,30岁以下年轻人里,20%压根没交养老保险,灵活就业人群参保率更是低到15%以下。
啥概念?全国灵活就业者2亿人,相当于四分之一就业人口,但社保对他们来说就像“奢侈品”。
比如上海灵活就业者每月最低社保缴费2555元,几乎和当地最低工资持平,年轻人吐槽:“交完社保,饭都吃不饱,还谈啥未来?”
更扎心的是,有人算过账:按北京现在标准,灵活就业者光养老保险30年就得交42万,退休后每月领2500元,得活到85岁才能回本。
年轻人一听就摇头:“我能不能活到那岁数都难说,这不纯纯大冤种吗?”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第一,社保制度的设计让年轻人觉得“不公平”。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替代率80%以上,企业职工却只有40%多,干了一辈子,退休工资直接腰斩。
这种“双轨制”改革喊了十年,到现在还是“制度并轨,待遇没并轨”。年轻人看着爸妈那辈体制内退休的活得滋润,自己未来却可能领个零头,心里能平衡吗?
更别说养老基金“空账”规模超过6万亿,个人账户形同虚设,多缴未必多得。北师大张明教授说得好:“年轻人对社保的犹豫,本质是对制度信任的崩塌。”
第二,经济压力逼得年轻人“活在当下”。房贷、房租、结婚生子,哪样不是吞金兽?北上广深月入过万的白领,扣完社保到手7000,房租就去了一半。
外卖小哥更直接:“每月700块社保费,够我跑100单了!”再加上工作不稳定,今天送外卖,明天可能开网约车,社保转移接续麻烦得要命,年均换工作2.3次的灵活就业者,想缴满15年简直是奢望。
年轻人一算账,与其把钱扔进“未来可能打水漂”的社保,不如投资自己或搞点副业更实在。
第三,政策跟不上新就业形态。
2亿灵活就业者里,很多人连社保怎么交都不知道。比如自由撰稿人李贤焕离职后断缴社保,理由很直白:“每个月花几千块交社保?不如现金落袋为安!”
平台经济兴起,外卖骑手、主播、网约车司机等新职业,既没单位代缴,自己又负担不起高额保费。
更坑的是,部分小公司试用期不交社保,劳动者维权成本高,最后只能吃哑巴亏。制度设计跟不上时代,年轻人用脚投票也就不奇怪了。
但话说回来,不交社保真是年轻人“短视”吗?原行长的话点破本质:问题出在制度本身。
举个例子,德国“里斯特养老金”政府1:1配资,年轻人交100欧,国家补100欧;咱们的个人养老金账户虽已全国推行,但领取时还得交税,对收入不高的灵活就业者毫无吸引力。
再比如云南保山,靠数据共享、基层动员和网红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缴率冲到97.89%,说明只要政策接地气,年轻人并非不愿参与。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挽回年轻人的信任,得从三方面下手:
一是降负担,比如人大代表姚劲波建议,对首次参保者前两年社保减半,企业压力小了,年轻人到手钱多了;
二是提透明,用区块链技术让社保账户可实时查询,消除“空账”疑虑;
三是补漏洞,把平台用工、零工经济纳入保障,允许社保积分跨省转移,别再让换份工作就断保。
更重要的是,加快国有资产划转社保,别让现在的年轻人替历史欠账埋单。
最后说句大实话:年轻人不是反对社保,而是反对“不公平、不透明、不划算”的社保。
当制度能让人看到“老有所依”的希望,谁不愿意未雨绸缪?
原行长这话看似为年轻人开脱,实则敲响了社保改革的警钟——再不改,危机就不只是“静悄悄”,而是“轰隆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