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至18日,以“共享未来 构建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为主题的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召开。在“普惠金融促进包容共进”主题讨论环节中,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发表了深入见解,详细阐述了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政策举措及未来方向。
彭立峰指出,普惠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正通过一系列创新政策和措施,推动社会各阶层和群体共同发展,实现金融服务的广泛覆盖和深度渗透。
成功的普惠金融应在六个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彭立峰首先明确了中国普惠金融的内涵,即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他强调,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中国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
彭立峰认为,成功的普惠金融至少应在六个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一是基础金融服务更加普及,每个乡镇都有银行机构,银行服务覆盖乡村;二是经营主体融资更加便利,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可持续性明显提高;三是金融服务乡村发展更加有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金融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持续加大;四是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机制更加健全,金融知识普及程度明显提高;五是金融风险防控更加有力,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六是普惠金融配套机制更加完善,信用信息共享质效进一步提升,配套法律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货币政策与信贷产品创新,支持弱势群体信贷需求
在支持弱势群体信贷需求方面,彭立峰介绍了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他提到,人民银行设立了支农支小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地方法人银行向小微企业、农户发放贷款后提供再贷款支持,并下调了再贷款利率,以降低融资成本。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优化贷款政策,降低贷款门槛,提高贷款额度,支持女性青年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以及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小微企业融资。
此外,彭立峰还强调了金融机构在提升服务小微企业能力方面所做的努力。他提到,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机制,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尽职免责、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改革,提升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信贷的积极性。此外,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提升精准获客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确保普惠金融健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彭立峰特别提到了数字平台和AI技术在普惠金融中的应用。他表示,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数字银行用户已达4.3亿,覆盖超过4亿的中小企业。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彭立峰也强调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要性。他提到,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包括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推进金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等。
彭立峰表示,通过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非法金融活动的识别能力,减少金融诈骗等案件的发生。同时,建立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可以畅通金融消费者投诉渠道,及时化解金融纠纷,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展望未来,彭立峰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交叉领域,发挥政策的集成效应。他提到,将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结合,支持普惠群体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增强其防灾保障能力;同时,推动普惠金融与养老金融的结合,加大对养老领域的信贷支持,提升老年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罗曼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