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阳市民杨先生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天眼问政”栏目反映,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十里河滩,靠近贵州大学路段,一处湿地区域福寿螺大范围繁殖,水边沿线的树干上遍布红色的卵,触目惊心,希望管理部门尽快清理。
日前,记者在现场看到,福寿螺的粉红色卵块密密麻麻地吸附在树干、树枝、水草、岩壁等地方,与深褐树干、翠绿枝叶及周边葱郁草植、水域形成反差,观感不适。
密密麻麻的福寿螺卵。
见到记者在拍摄,几位正在公园游玩的市民纷纷走上前,主动向记者表达了对这一现象的关切与担忧。
“以前来这里散步没见过这么多福寿螺卵,现在看着密密麻麻的,太影响景观了。”市民李女士皱着眉头说道:“听说福寿螺是外来入侵物种,会破坏生态,真担心会对这里的环境造成不好的影响。”
“孩子看到这些粉色的东西很好奇,考虑到福寿螺可能携带病菌,我都不敢让孩子靠近。”带着孩子前来游玩的王先生说。
针对现场情况,记者第一时间向贵阳市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十里河滩管理处反映。
很多树干上密布福寿螺卵。
7月4日,管理处工作人员回应称,由于公园面积较大,福寿螺治理工作现在是分区域分部门合作进行。
在该工作人员协助下,记者联系到贵阳市综合执法局园林绿化中心。
“十里河滩福寿螺治理水域包括鹭羽凌波、蛙鼓花田、绣水浮径、农耕文化园及玉环摇碧等区域,总面积约78700平方米。”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为进一步加强福寿螺监测防控,减少其对湿地公园的危害,花溪公园多措并举,凭借科学依据分区治理螺害,遏制福寿螺繁殖蔓延。
同时,因花溪河属于饮用水源保护区,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为防止水体受到污染,防治工作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
据悉,绣水浮径、蛙鼓花田、鹭羽凌波、森林湿地溪流、活水源等区域采用人工捕螺摘卵、捡拾成螺的方式进行治理,每月共计投入人工300余人次;玉环摇碧荷花池区域、农耕文化园水田区域从2024年10月开始投放百余只鸭子对福寿螺进行生物防治,并结合人工清理、土壤翻耕等物理治理手段进行治理。
贵阳市综合执法局园林绿化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福寿螺防治是一场持久战,在不同季节需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才能达到常态化防控效果。春夏季,针对福寿螺喜水草茂密的特性,通过移植过密水生植物和对农耕田进行轮作、每年更换农作物品种的方法,破坏福寿螺栖息环境;到了冬季,则利用化学防治方法,排干人工水体、抓捕成螺,并撒生石灰改变土壤酸碱度,破坏福寿螺生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熊曼 周睿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