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体系正在悄然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美国一度为世界金融秩序的主导者,而今,多个国家正在逐步与美元脱钩,朝着本币结算的方向迈进。俄罗斯率先发起了这一转变,中国紧随其后,巴西、印度、沙特等国家也先后加入,大家纷纷采取相同的行动——抛弃美元,推行本国货币结算。
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制裁。美国与西方盟友联手,冻结了俄罗斯约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更糟糕的是,多家俄罗斯银行被踢出了SWIFT系统,导致俄罗斯与全球金融网络断开了联系。这一举措迅速震惊了整个世界。多年来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外汇储备规则瞬间被打破,美国以最直接的方式宣告了自己的霸权:只要你的资产在美元体系内,就能随时被冻结或没收。
俄罗斯央行行长纳比乌琳娜在回忆此事时曾直言不讳:直到2022年,俄罗斯外汇储备的大部分依赖美元和欧元,毕竟过去与世界的贸易基本上都是用美元和欧元结算。现在看,这无疑是一个多么天真的想法。
美元的武器化并不是新鲜事。从伊朗到委内瑞拉,从朝鲜到古巴,美国早已习惯通过金融制裁打击其对手。然而,这一次的情况不同,俄罗斯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能源出口国,还是一个军事强国,冻结俄罗斯的资产,意味着全球金融体系的严重动荡。
消息一传出,各国央行的电话便响个不停。从北京到新德里,从巴西利亚到德黑兰,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们纷纷问道:“我们的美元资产是否安全?”答案显而易见——不安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反映出这种恐慌的后果: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71.14%下降到2024年的57.8%。这意味着各国正在通过行动表达自己的立场——他们正在逐步“去美元化”。
俄罗斯的反应迅速而有力。2022年4月,普京签署了著名的“卢布结算令”。根据这一命令,所有与“敌对国家”的天然气交易,必须使用卢布结算。如果不接受这一条款,俄罗斯将暂停供应。这一决定令欧洲国家陷入困境。虽然它们急需俄罗斯的天然气,但又不愿屈服于卢布结算的要求。最终,德国、意大利等国的企业不得不在俄罗斯银行开设卢布账户,用欧元兑换卢布,再用卢布支付天然气费用。看似是技术性的操作,实际上却是对美元霸权的一次重大打击。
到了2024年6月,俄罗斯再次释放震撼消息。莫斯科证券交易所宣布,自6月13日起,不再使用美元和欧元进行外汇及贵金属交易。这一决定意味着俄罗斯正式与美元体系划清界限。尽管如此,俄罗斯的“去美元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到2025年3月,一些俄罗斯经济专家开始建议,扩大美元结算可能会改善进出口状况。这种摇摆反映了现实的残酷:尽管美元体系存在问题,但找到有效替代并不容易。
巴西的举措直接而坚定。2023年3月,巴西正式宣布与中国开展本币结算,彻底放弃美元作为中介货币。这一决定不仅在拉美地区掀起了波澜,也让全球金融圈震动不已。一个月后,巴西总统卢拉访问中国时,提出了令美国心生警惕的问题:“为什么所有国家都必须用美元结算呢?为什么不能用人民币或其他货币进行国际结算呢?”这不仅是巴西的临时决定,数据表明,人民币已经超越欧元,成为巴西的第二大官方储备货币。尽管美元仍占据80.42%的主导地位,但趋势已不可忽视。
2024年,巴中两国还在沈阳签署了55个经贸项目,涉及总值136亿元人民币,这些项目完全使用人民币结算,没有涉及一分美元。印度的行动则更为系统。2023年7月,印度央行与阿联酋中央银行签署了本币结算协议,正式开启了印度与多个国家的卢比结算模式。不久后,印度便在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等1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卢比账户,推动双边贸易使用卢比结算。
印度的战略明确:既然美元不可靠,便建立自己的货币体系。从南亚到非洲,从中东到东南亚,印度正在构建一个以卢比为核心的贸易网络。与伊朗的合作是这一战略的一个典型案例。2018年,印度和伊朗达成协议,约50%的石油款项用卢比结算,其余部分则通过从印度进口等值商品交换。这种“油换货”的交易模式完全绕开了美元体系。
2024年6月,沙特阿拉伯宣布不再续签与美国签订的石油美元协议。此消息一出,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已。作为石油美元体系的支柱,沙特的这一决定让人们不禁质疑美元霸权还能维持多久。然而,事情的真相并不像表面那样简单。经深入调查,发现所谓的“石油美元协议”本身没有任何正式书面文件,只是一个早在1974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问沙特时达成的默契。这个默契的核心内容是,沙特将石油收入用来购买美国国债,以换取美国的军事保护,而并未明确规定用美元结算石油。
尽管沙特与美国之间并没有正式的协议,但沙特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变化。2024年3月,有报道称,沙特正在考虑与中国用人民币进行石油交易。这一消息并非空穴来风,作为中国的最大石油供应商,沙特有着足够的动机来接受人民币结算。同时,沙特也加入了国际清算银行的mBridge项目,这是一个多边央行数字货币平台,旨在促进即时跨境支付并减少对传统SWIFT系统的依赖。沙特此举显然是为了在石油交易中实现多元化,既能规避汇率风险,又能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中争取更多主动权。
石油美元体系的动摇不仅仅限于沙特。2023年7月,伊拉克与伊朗实现了“油换气”协议,完全绕过美元结算。这一行动无疑为中东地区树立了一个示范,推动更多国家考虑用本币进行石油交易。俄罗斯也在此过程中大力推广多币种结算,自2022年以来,俄罗斯不仅推动卢布结算,还积极接受人民币、卢比、里拉等多种货币,美元已不再是唯一选择。
甚至委内瑞拉这样的国家也开始探索新的贸易方式,与古巴、玻利维亚等邻国共同开展“石油换商品”的交易模式,直接跳过了货币环节。全球石油交易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据统计,2023年全球约20%的石油交易不再使用美元,其他货币的交易比例正在快速上升。
在传统金融体系面临挑战之际,数字货币的应用创新也随之而来。2024年7月30日,俄罗斯国家杜马正式通过了数字货币跨境支付法案,允许俄罗斯企业在实验性法律框架下使用数字货币进行跨境结算。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进步,更意味着全球金融体系可能迎来根本性的变革。数字货币的点对点交易特性使得金融体系不再依赖传统银行中介,增加了美国实施制裁的难度。
中国的数字人民币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区块链技术和分布式账本,数字人民币能够实现真正的主权隔离。即使某个国家被踢出SWIFT系统,也能通过北斗卫星金融系统直接与中国央行进行结算。测试数据显示,数字人民币的石油贸易结算通道的延迟仅为3.2秒,比传统跨境人民币系统快了97%。
最具革命性的是mBridge项目,这一由国际清算银行主导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平台,已经吸引了中国、阿联酋、泰国、沙特等多个国家参与。通过这个平台,各国可以直接使用央行数字货币进行跨境支付,无需美元作为中介。
2024年5月的一个例子清晰地展示了这一突破:某中国光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