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的权力宝座,眼下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政治风暴。这场风暴既有特朗普政府掀起的政治清算,也掺杂着美国体制性金融焦虑的集中爆发。从“装修25亿美元超支”到“干预货币政策失职”,美国最高金融机构的掌门人,正站在风口浪尖——不是因为通胀失控,不是因为加息过快,而是因为一栋大楼的重修预算。
特朗普的表态不再藏着掖着。他直接在军用基地公开宣称鲍威尔“应当辞职”,称其“对这个国家非常不好”,这类措辞从一国总统口中说出,本身就是一次政治鞭尸。而更具杀伤力的,是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西特随后在全国电视节目上放出的信号:如果调查证据确凿,总统完全有权解雇美联储主席。这不仅打破了美国联邦储备制度的传统中立性底线,更象征着白宫对“货币政独立”的最后一击。
25亿美元的装修预算,成了压垮鲍威尔的“黄金稻草”。这不是一个随口而出的数字,它背后代表的是华盛顿政治机器对于“合法性”的又一次挑衅。 白宫预算办公室主任沃特的批评极具煽动性,他用“浮夸”、“浪费”、“贪婪”这样的形容词,将一个本应技术性讨论的预算问题拉入道德审判的场域。在当前美国经济结构深陷选战冲突、民生焦虑与债务激增的背景下,这种指控比任何通胀率都更容易激起公众怒火。
政治对鲍威尔来说并非新鲜事。自2018年被特朗普提名以来,这位前投资银行家便始终在“鹰派货币政策”与“政治期待妥协”之间走钢丝。他在疫情期间推出大规模购债与低利率救市政策,被拜登政府视为“稳定金融”的关键力量;而在后疫情时期面对通胀回潮,他又不得不强硬加息,引发市场震荡与共和党内保守派的极端不满。鲍威尔从未真正被某一党派完全信任,如今更像是被两边共同抛弃的“中间派牺牲品”。
特朗普政府选择此时对美联储动手,并非偶然。2025年大选正处于关键节点,经济数据牵动选民神经。联储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选情影响虽有限,但“制造替罪羊”的政治效果却是即时见效。将经济增长乏力、就业压力、通胀反复归咎于“联储领导无方”,再借装修项目“激起民愤”,特朗普便能把“替代经济方案”的牌打得更加有力。 哈西特、沃特、甚至前官员沃什的密集发声,实际上是一次系统性的舆论围剿,不仅要拔掉鲍威尔,还意在重塑整个货币监管结构。
鲍威尔潜在接替者的政治符号意义远大于他们的专业能力。哈西特作为总统经济顾问,在货币领域经验有限,但他忠诚于“财政政策主导经济”的共和党正统思维,符合特朗普对强势掌控货币政策的期待。另一位被点名的沃什更是直言,美联储已“全面迷失方向”,不仅要换人,还要“改革体制”,这几乎等于公开宣称当前联储机制已不合时宜。
这番表态的深层含义令人警惕:美联储中立性的神话正在破灭。长期以来,美联储被认为是美国政治体系中少数“技术至上”的机构之一,其主席一旦任命,通常能在任期内相对不受政治干预,保障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然而近十年,这种体制惯性逐渐被侵蚀。无论是特朗普的公开威胁,还是民主党内部分议员对联储环境与社会政策干预的要求,都反映出“金融工具政治化”已不可逆转。如今,一场由一栋大楼引发的风波,或将彻底击穿最后的制度防火墙。
国际社会对此也高度关注。在全球经济动荡、地缘政治紧张的大背景下,美联储的任何动荡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欧盟、日本、甚至中国大陆的财经观察家们都在密切关注此事的走向。一旦鲍威尔被提前罢免,这将是1979年以来首次出现总统直接介入联储换帅的情形,其法律与道义合法性必将被反复审查。更何况,美联储目前正在执行一项“渐进加息+观察通胀”的策略,任何政策中断或新领导班子的上任调整,势必对全球资金流向与美元稳定性造成剧烈冲击。
其实,鲍威尔并不是唯一一个面对“非经济问题打击”的央行领导。英国央行因通胀报告误判频繁被议会质询,日本央行则在长期宽松政策中陷入结构改革的进退维谷。全球金融体系正在面临共同问题:央行作为技术官僚机构,正在被政治全面渗透。而当货币政策不再由专家主导,而成为政治工具时,市场将面临更加剧烈的不确定性。
鲍威尔的命运或许已经注定。他要么顶住压力完成任期,留下一个“技术中立者”的背影;要么被特朗普强行逼退,成为“装修风波”的替罪羊。但不论结果如何,这场风波已然预示:美国金融体制的政治化正进入新阶段。美联储作为“世界中央银行”的神圣地位,正因一场看似琐碎的装修项目,逐步坍塌。在大选前夕,这场斗争不会是终点,而是序幕。 真正的问题不是鲍威尔去留,而是美国还能否维持一个不受权力摆布的金融核心。这一问题的答案,决定了美元的未来,也决定了全球的金融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