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借助银行系统中的漏洞,成功提现了398万元,并选择潜逃,开始了长达25年的逍遥生活。尽管她试图逃避法律的制裁,但最终还是难以逃脱被捕的命运。
在这25年的逃亡期间,陈伊乐不仅成功创办了一家公司,还重新组建了家庭。她的家人直到她被捕时,依然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和过去。
一个普通的小职员,究竟是如何完成这样一起巨大金额的银行资金盗窃案件,并顺利逃离开始新生活的呢?
1997年,陈伊乐在中国建设银行乐清支行北白象办事处担任柜员。作为柜员,她拥有银行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权限,这使她可以接触和操作账户信息。
在那个年代,银行工作非常受欢迎,陈伊乐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当时高中毕业生的比例并不高,社会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
她顺利进入银行后,日常工作与银行系统紧密相连。随着时间推移,她意外发现银行系统存在严重漏洞——普通职员竟能随意修改储户的存款数据,且虚增的金额能够被即时提现。
刚察觉漏洞时,年仅26岁的陈伊乐贪念顿生,她根本无意将此事报告上级。
她心中唯一的问题便是:“如何利用这个漏洞,将虚增的钱据为己有?”为此,她开始设计一个详细而周密的计划。
随着计划逐步完善,陈伊乐对未来的富裕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一切准备妥当,只待时机成熟便付诸行动。
由于她所在的银行办事处每天都有多人上班,要在众目睽睽之下修改账目根本不现实。
而且每日账务都会有专业人员核对,任何异常数字都会被及时发现,系统漏洞也不可能长时间被掩盖。
既然现职难以动手,陈伊乐便将目光转向了下级的储蓄所。
通过观察调查,她发现下级储蓄所周末不办公,这为她提供了理想的作案时机,但如何调换岗位则成了难题。
1997年2月,陈伊乐得知白象镇管辖的琯头储蓄所人手严重不足,而其他员工都不愿意被调到那里,视之为降职和麻烦。
在大家推诿迟疑之时,陈伊乐主动请缨,表示愿意调往琯头储蓄所。她的积极态度很快获得批准。
工作了两个多月后,她判断时机已到,决定开始实施精心策划的盗窃计划。
1997年4月12日,正值周六,无人上班,她手持钥匙悄然进入储蓄所。
凭借熟悉的操作口令,她登录系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多张存折,开始逐一虚增金额。
她的贪婪逐渐显露:每张存折上的金额都增加数十万元。在那个月薪只有几百元的年代,虚增的金额显得尤为惊人。
最终,陈伊乐共计虚增金额高达566.0046万元。
计划的第一步完成后,只要能顺利取现,成功就在眼前。
但一次性取出500多万必定引起高层关注,还需要提前预约。
身为银行工作人员的陈伊乐熟悉这些流程,因此采取了分账户、分批提现的策略。
为了方便携带巨额现金,她还特意准备了一个行李箱,既方便又不引人注目。
一切准备就绪后,她带着行李箱前往温州市区,按照预定路线,分多家银行提取现金。
当她成功提取第一笔钱时,内心充满了激动和兴奋。
手握着还带油墨气味的现金,她将所有的紧张抛诸脑后,确信只要拿到钱,一切皆有可能。
接下来,她按照同样的手法,在多家银行顺利取现,未引起任何怀疑。
当她到达第18家银行时,正赶上银行关门,她已提现398万元。
虽然未达到原计划的500多万元,但陈伊乐明白不能贪心过头,于是选择收手,准备远走高飞。
获得巨款后,她担心被追捕,决定改变容貌以降低被认出的风险。
当晚,她来到温州市区一家美容院。
起初前台因未预约而拒绝,陈伊乐当即提出愿意支付额外费用以加快手术进程。
经过几万块的额外支付,美容院最终同意帮她做整容手术。
手术准备时,店员半开玩笑地称她为“有钱爱美人士”,但没人怀疑她的真正目的。
整容成功后,陈伊乐开始寻找藏钱的地方。
她回到乐清市北白象镇山东村的老家,仔细寻找各种隐蔽之处。
起初她试图把钱藏进水井,但因现金密度不足没能沉入井底,只得放弃。
她还想将现金藏在老宅的墙体内,但因害怕黑暗未敢深入。
最终,她将143万元现金分别藏入老宅旁的茅厕、车库等处。
安排妥当后,凌晨时分,陈伊乐带着剩余现金,逃往福建等地。
抵达福建后,她首先到银行开了账户,将210万元以兄弟姐妹的名义存入四个不同账户。
身上只剩下40多万元现金,经过多日辗转,她觉得携带现金太危险,于是决定交给家人保管。
几天后,她回到老家,将存折交给家人,同时透露藏钱地点。
离开时,她碰到父亲。父亲听闻女儿回家目的及所作所为,苦劝她自首,但陈伊乐无动于衷,转身离去。
虽然陈伊乐是家人,但违法事实摆在眼前,父亲最终决定配合警方,主动提供线索。
他将所有存折和现金上交,并诚恳道歉。
至于陈伊乐逃到何处,家人毫不知情。
她选择了上海这座繁华国际大都市作为藏身地,期间还曾与前夫联系,这是她和家人最后的联系。
当前夫随口问及“家里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她敏感地察觉不对,之后彻底断绝联系。
冷静几天后,陈伊乐决定重塑身份,开始全新生活。
那时办理假证的广告随处可见,她通过电线杆上的联系方式联系了黄牛,用整容后的样貌办了假身份证。
从此,她脱胎换骨,化名蒋某红,称自己来自贵州省清远县。
逃亡的最后一站是广东省,机场的安检成了她的一场小考验。
身为小县城出身的她首次坐飞机,面对突如其来的民警盘问,表面冷静但内心忐忑。
当被问及是否携带违禁品时,她猜测是否是假证被识破或银行账目被发现。
结果只是行李中带了不允许上飞机的液体,排除嫌疑后,她顺利登机。
登上飞机的那一刻,陈伊乐的新生活正式开始。
虽然手里还有40万现金,但资金终将耗尽,她必须寻找理财方式。
她成功创业,开办了一家清洁用品公司,并用收入购买了车和房。
由于长期逃亡不能陪伴家人,尤其父母,陈伊乐将公司命名为“倍亲”,寓意对亲情的思念。
事业有成之余,她也组建了新的家庭,育有一女,生活渐渐步入正轨。
难道她从银行盗取398万元,造成巨大资金漏洞,却不用承担任何法律后果吗?
事实上,案发后,陈伊乐早已成为嫌疑人。乐清市检察院于1997年4月14日对她涉嫌贪污罪立案调查。
但由于当时技术限制,加之她狡猾伪装,警方一时难以找到任何有效线索,仿佛她人间蒸发。
侦查人员和亲友一度怀疑她已逃往国外。尽管如此,警方未曾放弃案件。
25年间,乐清市追逃办持续加大力度,组建专案组,多部门协作,终于锁定她藏身之处。
被捕前,她与新家庭的丈夫及孩子均不知其真实身份及过去违法行为。
2022年12月24日,陈伊乐被正式移送乐清市检察院审查起诉。面对铁证如山,她未试图狡辩,坦然承认罪行。
谈及逃亡期间,她还声称“带走的四十多万赃款很快就花光了”,似乎有些可怜兮兮。
调查深入后,发现她除贪污罪外,还涉嫌伪造身份证罪和重婚罪。
为逃避抓捕,她找黄牛制作假身份证,随后又在未与前夫离婚的情况下与他人登记结婚。
案件细节公开后,网友们纷纷好奇:案发25年后才抓获,她是否已过追诉期?
按照1997年法律,贪污罪量刑标准是“贪一万判一年”,金额超过10万元可能判死刑。
虽然法律不断完善,现行法规对贪污金额500万依然严惩,甚至可能判死刑或死缓。
且只有未发现犯罪行为才适用追诉时效,陈伊乐案发后即被发现潜逃,追诉时效并未开始倒计时。
被捕后,她将当年行为归结为“年轻不懂事”,并表示愿意退赃以弥补损失。
可惜当年面对父亲劝说时她置若罔闻,如今临刑法时才知悔改。即便退赃,也难以抹去给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
此案也反映出我国身份管理体系的进步。使用第一代身份证时,管理尚不严谨,身份造假屡见不鲜。
现如今,随着二代身份证及技术升级,身份信息管理更为严格,类似案件难以发生,警方追捕效率大大提升。
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犯罪分子终将被绳之以法,国家绝不会纵容任何违法者逍遥法外,哪怕逃往国外也必追查到底。
陈伊乐明知自己行为恶劣,仍选择满足私欲,隐瞒系统漏洞。事发后她极力逃避法律制裁,断绝与家人的联系。
如果她当初能把聪明才智用在正道,或许能有光明未来。
若她及时举报漏洞,等待她的可能是升职加薪,拿着应得的收入,过着安稳生活,无需逃亡。
下一篇:原创 抛售,黄金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