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提出,金融机构不宜在利率上过度“内卷”,会存在被套利者盯上乃至组团套利的风险,而应基于当前的监管风向,认真评估产品定价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
文|《财经》记者 陈洪杰
编辑|袁满
当下,避免“内卷式”竞争成为各行业的热度话题。银行业也开启反“内卷”。
近日,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召开反“内卷式”竞争会议。会长、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韩松传表示,7月4日广东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包祖明提出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的监管要求。
韩松传还称,广东银行业拟按照“1+3+N”的制度体系推进‘内卷式’竞争的综合整治,“1”指监管部门出台综合整治“内卷式”负面清单,“3”指公会制定出台反不正当竞争自律公约、倡议书和承诺书,“N”指相关业务领域的行业自律举措。
7月22日,平安银行广州分行也召开了反“内卷式”竞争宣导会议。据悉,该分行将组织全行2000多名员工完成反“内卷式”竞争承诺书的签署。
广州的银行业竞争更为激烈,房贷利率是表现之一。2024年5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发布的政策包括取消全国层面房贷利率政策下限;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等。调整后,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分别调整为2.35%和2.85%。
此后,广州等地国有银行、外资行将首套房贷利率定在2.9%、2.85%附近,逼近公积金贷款2.85%(5年以上)这条线。广州等地的房贷利率在全国范围来看,处于较低的水平。
在谈及“内卷”原因时,一位银行业人士称,中国银行业盈利主要依靠利差收入,部分银行借助做大规模来增加盈利,或者片面追求市场份额,加速扩张。
一位国有大行高管在2025年初发文表示,金融机构仍普遍存在“规模情结”,并且以“内卷”和非理性竞争的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削弱了利率政策的传导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贷款利率“下行快”,一些机构发放利率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的贷款,明显偏离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2024年10月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后,部分地区新发放房贷利率下行过快,甚至远低于保本利率水平。另一方面,存款利率“降不动”,部分银行以远高于市场合理水平的利率投标存款,推升了付息率。
“市场不成熟造成的金融市场分割,导致不同市场利率比价关系出现一定的扭曲。此外,大客户普遍与银行签订长期限固定利率的存款服务协议,在协议期限内,新存款业务不受利率调整影响,导致部分客户执行利率高于市场水平。这些机制上的非市场因素不仅加剧了银行利率风险,还削弱了利率调整时效性。”上述高管进一步表述。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3%,较上季度下行0.09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低,且已明显低于1.8%的警戒水平。
2025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金融机构的过度竞争。例如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称,破除旧的发展模式,防止“内卷式”竞争等。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提到,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入驻融资服务中心,开展小微企业普惠贷款的利率定价研究,指导各商业银行普惠贷款科学定价,避免银行“内卷式”竞争和贷款资金空转套利。
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在发布的《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的通知》中称,防范涉农金融风险。防止并纠正对涉农优质客户过度授信、“内卷式”竞争等现象。
“金融机构不宜在利率上过度‘内卷’,过于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会存在被套利者盯上乃至组团套利的风险。”有行业人士建议,金融机构应基于当前的监管风向,认真评估产品定价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
责编 | 秦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