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本该是“避暑圣地”的长春,也迎来了“烧烤模式”,防暑降温刻不容缓,尤其需警惕死亡率超50%的“高温刺客”——热射病。
今天,长春市第四医院(长春市胸科医院、长春市传染病医院)公共卫生科副科长滕菲教大家掌握一个黄金法则,助您从容度夏。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中暑≠热射病。中暑是在暑热天气等环境下,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的疾病。
根据症状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
中暑:先兆中暑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轻症中暑体温达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等,或有四肢湿冷、血压下降等。
重症中暑中的热痉挛常出现肢体痉挛;热衰竭有血细胞比容增高等表现,中心体温不超40℃,无神志障碍。
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健康年轻人,在高温环境下劳作后,体温迅速上升超过40℃,出现谵妄等意识障碍,皮肤干热,开始大汗后转为无汗。
非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年老体衰者,绝大多数无出汗症状,病初可表现为行为异常,继而神志模糊、昏迷等,严重者可有低血压等表现。
户外工作者、老年人、儿童、孕妇及肥胖症、慢性病患者是热射病的高危人群。
热射病发病快,从头晕到昏迷可能只需10分钟!而且死亡率超过50%,50周岁以上的患者甚至达70%-80%。
因此,要牢记热射病防治“8-4-6黄金法则”。
1.做好热适应;
2.不带病进行高温作业;
3.做好工作期间的防暑降温工作;
4.及时补水补盐;
5.备好防暑监测“三宝”:温湿度计、体温计、血氧监测仪;
6.备齐降温设备及药品;
7.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
8.关注重点人群(体温调节能力欠佳的高龄老年人、婴幼儿以及既往体弱者)。
烫:自觉身体发烫(从里向外发热);
晃:异常疲倦、行走不稳,似醉酒状态;
晕:头晕、意识模糊、抽搐;
乱:脸色潮红或苍白,出现心慌、气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
1移:转移环境,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比如大树下、通风或有空调的房屋内,让患者以最快速度脱离热源;
2脱:脱净衣物,将患者衣服、裤子全部脱下,去除一切保温措施;
3降:体表降温,用冰袋、冰块、冰冻饮料等物品置于患者额头、太阳穴、颈部、腹股沟等处进行血液散热,可用纱布、薄衣物包裹冰袋以免冻伤;
4联:联系医疗救助病患的同时,其他人可就近向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求助,寻求后续治疗;
5喂:喂食液体,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每小时补充500—1000ml含钠、钾的低温饮品;
6防:防止窒息,出现抽搐、恶心、呕吐的现象,要注意采取侧卧姿势,及时帮助清理口腔、鼻腔,防止呕吐物塞住呼吸道引起窒息。
1.合理安排活动。白天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10时—16时。室外劳动应戴防晒帽,穿浅色衣服,备好饮用水和防暑药品,感到不适立即到阴凉处休息;
2.注意室内环境。空调温度控制在26-28℃,室内外温差不超8℃,定时通风换气。不宜在阳台等露天处睡觉,适当晚睡早起,中午宜午睡;
3.科学饮食饮水。每日补充2000毫升以上水分,以温淡盐开水或茶水为主,兼食瓜果和新鲜蔬菜。少食多餐,忌过饱过腻;
4.做好个人防护。外出戴太阳镜、遮阳帽等,穿吸汗、宽松、透气的浅色衣物。浑身大汗时,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后再用温水洗澡。
在此,滕菲副科长特别提醒大家,老年人对温度变化感知迟缓,且勤俭节约怕浪费电不开空调,住在通风不良的老房子中,中暑风险更高。
建议老人等高危人群即使在家也要注意降温,可适当开空调(温度调至26℃左右)或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凉爽舒适,避免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