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60天账期的革命:重塑中国汽车产业生态
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核心在于车企对供应商支付账期的显著缩短。这并非偶然,而是政策驱动、行业自觉与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预示着汽车产业链生态的重构与高质量发展的到来。
一、 共赢时代的序幕:60天账期承诺的深远意义
上汽和北汽率先宣布“全面取消商业承兑汇票”,并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压缩至60天,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行业效应。其他主流车企,包括一汽、东风、广汽、比亚迪、蔚来、小米等17家企业,也纷纷效仿,承诺统一账期至60天。表面上看,这是对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缓解,实则标志着车企开始重新审视与供应商的关系,从单纯的资金占用转向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这不仅能降低2.7%左右的贴息成本(商票贴息率通常达5-8%),更重要的是重建了产业链的互信基础,促使行业从“成本内卷”转向“价值共创”。 某供应商的期盼——“希望政策落实时不打擦边球”——也反映了行业对规范化、透明化的迫切需求。
二、 行业生态的深度重构:从半年到60天的转变
长期以来,“账期长”一直是困扰汽车行业中小供应商的顽疾。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高达182天,是国际车企的2.3倍,部分新势力车企甚至超过240天,一些次级供应商的实际等待期可能接近一年。这种“主机厂拖Tier1、Tier1拖Tier2”的链式反应,让资金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长期面临现金流紧张的困境。 浙江方正电机董事长牛铭奎对此评价道:“这肯定是好事!希望实实在在落地”。 缩短至60天的账期,意味着供应商资金周转效率提升了至少两倍,显著降低了融资成本,避免了因现金流断裂而被迫接受主机厂压价的窘境。
三、 政策的强力驱动:国务院《条例》的落地实施
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无疑是国务院6月1日正式施行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大型企业采购货物应自交付之日起60日内付款,并禁止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 政策落地不到两周,头部车企的积极响应,特别是北汽和上汽率先承诺“全面取消商业承兑汇票”,充分体现了政策的有效性和企业对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视。 这直接解决了行业结算环节的隐性痛点——“从交货日算”还是“验收日算”?“入库结算”还是“下线结算”? 这些模糊的计算方式,可能导致实际回款时间相差数月,给供应商造成巨大不确定性。
四、 商票真相:被误解的支付工具与潜规则的破除
车企“取消商票”的承诺,引发了公众对商票的关注。然而,数据显示,车企实际使用商票的比例极低,仅占应付账款的0.8%左右。 2024年末,10家主要车企应付票据和账款合计10572亿元,其中真正的商业承兑汇票仅84亿元,占比不足1%。上汽集团785亿元应付票据中,银票占比高达98%,商票仅19亿元;北汽蓝谷应付票据中银票占比更是达到99.61%。 “滥用商票”的误解,可能源于恒大商票违约事件的负面影响,以及将规模庞大的应收账款电子凭证误认为商票。 真正的风险并非来自商票本身,而是账期计算方式的模糊化,以及行业潜规则的长期存在。
五、 供应链金融的“脱核”转型:数据信用驱动的新时代
账期规范化的同时,供应链金融领域也正在经历深刻变革。2025年6月,央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新规,推动供应链金融从“核心企业信用依赖”转向“数据信用驱动”。 这意味着未来银行将更关注交易数据本身,而非车企信用背书。 微众银行与中企云链合作的“云数”业务,以及日照银行在建筑行业的“橙链通”产品,都展现了这种模式的潜力,为中小供应商提供了更公平、便捷的融资机会。
六、 结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这场始于60天账期的变革,不仅缓解了供应商的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重塑了汽车产业的生态。 工信部将指导制定汽车行业结算支付规范,推行合同范本,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生态,进一步推动行业规范化和透明化。 当账期透明化、支付规范化成为行业标配,中国汽车产业将真正摆脱价格战的泥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这无疑是产业价值链条重构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迈向更加成熟和健康生态的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