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无人机技术在现代战场上迅速崛起的态势,美国正全力以赴地加速构建一套先进的无人机防御体系。五角大楼最近宣布组建一个跨军种联合特遣部队,由陆军作为主要力量,负责整合来自各军种的资源与经验。这项举措旨在短时间内迅速部署反无人机系统,同时为未来的长远发展提供必要的灵活性。这不仅是针对俄乌战场上无人机作战经验的回应,更是对美军在中东地区面临的现实威胁的直接反击,充分体现了当今战争形态的变化。
在2024年1月发生在约旦与叙利亚边境的无人机袭击中,3名美军士兵不幸死亡,而在红海海域,美军舰艇频繁受到也门胡塞组织无人机的骚扰。这些事件的接连发生进一步凸显了无人机威胁的迫在眉睫。相比之下,美军目前所依赖的防御手段却陷入了一个“成本陷阱”,例如,拦截一架价值2000美元的无人机却可能需要花费200万美元来发射一枚“标准”-2导弹或400万美元的“爱国者”导弹。即便采用更为低成本的拦截措施,海军在单次拦截中也需平均花费10万美元,导致经济上的失衡削弱了美军持续进行作战的能力。
为了打破这一困境,美军将成本控制作为核心目标,计划将在单次拦截的开支降低到数万美元,并通过技术迭代和流程优化不断削减进一步的费用。目前,国际上出现的一些低成本反无人机解决方案为美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比如,法国阿尔马唐公司开发的高速拦截无人机,通过动能撞击目标来实现毁伤,这种方式简单且有效,避免了复杂的弹头与引信设计;而英国正在测试的射频定向能武器,每次拦截的能源成本仅为12.5美元,作战半径达1公里,为美军呈现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可行样本。
美国陆军副参谋长詹姆斯·明格斯上将将无人机威胁比作21世纪初简易爆炸装置危机,强调需要构建一个类似于联合打击简易爆炸装置的协作机制。他指出,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远远超出了国会预算周期的限制,因此急需建立跨军种、跨机构的灵活组织,打破党派分歧,以获取包括需求制定到采购在内的全程快速响应权限。这种灵活性被认为是应对无人机技术迅速迭代的关键所在,传统作战飞机的数十年研发周期已完全不适用于这场快速发展的无人机防御战。
根据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签署的《释放美国无人机优势》备忘录,美军的目标不仅仅是与俄乌战场下的无人机水平相抗衡,更要力争在此基础上实现超越。这意味着,美军的反无人机系统不能陷入“投入过多但难以升级”的窘境,必须保持技术路线的灵活性与前瞻性。当前,各军种已明确参与这一新计划,但其最终成效仍然依赖于国会的资金支持力度,以及在快速响应能力与成本控制之间寻找到的平衡。可以预见的是,鉴于无人机攻防竞赛的日益激烈,美国新构建的防御体系将在未来极大地影响战场规则和军事力量的平衡。
与此同时,中国在反无人机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上已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其技术体系不断成熟。例如,反隐身雷达技术使得对低慢小目标的有效识别与捕捉成为可能。其中,“狩猎者”激光系统的拦截距离可达到4000米,能瞬间将无人机烧穿,而每次发射的耗电仅需10到30元。这种既精准又节能的反无人机装备在未来的战争中势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军事对抗中的一大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