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7月25日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上半年安徽省货币信贷运行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据了解,今年以来,安徽推动更多资金流向服务消费、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金融运行呈现总量增、结构优、成本降的良好态势,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邹传科 记者 刘一枫)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7月25日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上半年安徽省货币信贷运行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据了解,今年以来,安徽推动更多资金流向服务消费、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金融运行呈现总量增、结构优、成本降的良好态势,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信贷增速领跑长三角,结构持续优化
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调查统计处处长王东介绍了安徽上半年金融运行情况。
信贷总量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截至6月末,安徽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91905.41亿元,同比增长9.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1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国第5、中部六省第1、长三角第2,较年初新增5896.90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5260.62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89.21%,成为信贷增长的主力。同期存款表现同样稳健,各项存款余额96698.75亿元,增长8.75%,高于全国水平,增速位居长三角首位,住户存款新增4881.68亿元,占存款总增量的八成以上。
信贷结构呈现“向实、向新、向农”特点。制造业贷款余额11116.41亿元,同比增长14.93%,高于各项贷款增速5.5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业贷款余额15973.24亿元,同比增长6.48%;涉农贷款余额26532.72亿元,同比增长7.96%。尤为突出的是,科技贷款余额达16502.92亿元,同比增长16.71%,其中科技型企业贷款覆盖44527户,较上年同期增加5202户;普惠、养老、数字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4.16%、59.28%和18.19%,均显著高于贷款平均增速。
6月企业融资成本同比降39个基点
近日,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依托创新"两专"服务体系,为淮北矿业发放3亿元股票增持回购贷款。“这笔低成本资金直接支持了我们在煤炭清洁利用、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战略布局。”淮北矿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安徽金融系统落实国家宏观政策、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出台全国首个省级落实文件,以“四类15项”精准任务推动适度宽松政策落地生根。政策实施两个多月,成效显著。
政策释放的流动性有效驱动了信贷扩张,降准等措施为省内银行释放近66亿元中长期资金。同时,政策引导下融资成本切实下降,6月全省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降至3.21%,同比下降39个基点。
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加速落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方面,6月末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或项目签订合同1448亿元,发放贷款616亿元,金额居全国前列;安徽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达67亿元,应流机电、科大讯飞等企业成功发行全国首批科创债券。
“共同成长计划”贷款余额破2000亿元
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共同成长计划”实施两年来成效显著。截至6月末,安徽已有107家金融机构加入该计划,签约企业超1.4万户,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初步形成“金融-科技-产业-人才”的良性循环生态链。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推出“共同成长计划+”专项行动,聚焦关键领域持续发力。
在专业能力提升方面,创新设立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专项贷款,支持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等重大项目建设。在业态融合方面,围绕新能源汽车、量子科技等优势及未来产业,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200余款金融产品。零售业务拓展则延伸至科创企业家和科研人员个人,提供“选择权贷款”等专属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金融研究处处长李俊表示,下一步将深化“股贷债保担”联动,推广“共同成长计划”再成长企业认股权收益跨市场互换模式。该模式通过收益互换,将认股权远期收益“当期化”,已落地安徽省内首笔认股权登记、首单跨市场互换业务及全国首批混合型科创票据,为科技信贷风险收益平衡提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