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广东银行保险业“反内卷攻坚战”的打响,信用卡领域成为焦点。日前,招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9月1日起,对已发行的银联-Visa双标高端磁条卡产品,更换为芯片版产品。其中,升级后的经典版白金信用卡主卡,必须年消费满18万元才有资格用1万积分兑换3600元的年费;附属卡也新增了消费满10万元的门槛。值得一提的是,招行的白金信用卡曾被认为是“白金卡权益与年费的性价比之王”。
南都湾财社记者在评论区看到,对于上述权益调整,除了高呼“权益缩水”的主流观点外,也有不同声音。有消费者认为,“办经典白金卡咋就消费不到18万了”“商业行为,都是双向选择”。还有声音认为,只有“踢出一群‘薅羊毛’不够资格的用户,才可以保证真正够资格用户的权益”。
今天,招行信用卡方面向南都湾财社强调称,其理念在于“打造匹配客户长期需求的高端信用卡产品,而非短期促销型产品”。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让绝大部分健康用卡的客户享受持续、稳定的权益的同时,也让银行实现可持续的商业模型。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典白金卡“缩水”同时,其精致版白金卡(芯片版)新增每年2次“300精选酒店”贵宾价入住礼遇、外币消费免汇兑手续费等。
今年来信用卡“游戏规则”频频调整
实际上,招商银行调整“游戏规则”,只是信用卡红海的冰山一角。去年以来,多家银行密集发布公告调整高端信用卡权益。据媒体消息,今年7月,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汇丰中国等多家银行官宣部分高端卡产品权益及活动更新,更早之前,农业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等也发布过相关公告。从整体看,涉及提高使用门槛、调整积分规则、削减高端权益等。
比如,7月17日,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万事达世界之极信用卡贵宾休息室权益将面临调整,服务商从国际知名的Priority Pass更换为本土企业无限次全球贵宾厅,且无限次使用权仅限主卡持有人。
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日前也公告显示,自7月8日起关闭 “里程兑换”平台的充值入口,8月26日将关闭兑换入口,原“里程值”模式终止。
有消费者表示,目前积分贬值已是司空见惯,而像机场贵宾厅、医院VIP通道、酒店折扣等羊毛则越来越难“薅”。
据记者观察,信用卡行业没有“独美者”。早在2005年,招商银行推出国内第一张国际标准的白金双币信用卡,深耕高净值人群。不过,“首吃螃蟹者”同样“压力山大”。截至2024年末,招行信用卡流通卡9,685.90万张,较2023年末减少25.91万张。2024年,招行实现信用卡交易额44,185.59亿元,同比下降8.23% ;实现信用卡利息收入643.56亿元,同比增长1.32% ;实现信用卡非利息收入241.52亿元,同比下降11.30%。2024年,招行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906.44亿元,同比下降9.28%,占招行税前利润的50.74%,同比下降5.83个百分点。
行业人士:高端权益调整是“反内卷”竞争之举
如何理性看待这波悄然蔓延的“信用卡行业的权益缩水浪潮”?
“此前电商领域的‘仅退款’政策,从创新异化为行业枷锁的轨迹尤为典型。”某信用卡中心负责人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内卷”正成为悬在各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结合电商、外卖行业的“反内卷”来看,信用卡高端权益的调整是银行业响应监管要求,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记者观察,在监管力量的介入与引导下,今年4月,淘宝、抖音、快手、京东、拼多多等平台纷纷表示要取消“仅退款”;最近,外卖平台停止补贴大战,转向规范经营、理性竞争。
在金融行业,针对“低水平内耗”的攻坚战同样此起彼伏。连日来,广东银行同业公会明确了整治“内卷式”竞争的“1+3+N”制度体系,其中“1”是监管部门出台负面清单,“3”是自律公约、倡议书与承诺书。7月24日,在广东银行业保险业2025年上半年新闻通气会上,广东金融监管局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该局旗帜鲜明反对“内卷式”竞争,具体举措包括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内卷式”竞争负面清单,指导行业协会研究制定反不正当竞争自律公约等。今年4月,安徽省银行业协会与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发布《反内卷联合倡议书》,提到坚决抵制恶性价格战、虚假宣传、诋毁同业等行为。
高端权益成银行资源消耗“大户”,价值回归诉求显著
对此,上述信用卡中心负责人坦言,所谓权益调整并非简单的“缩水论”,本质上是希望行业回归理性,指向未来的价值回归。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当前银行面临多重成本压力,而信用卡正是资源消耗“大户”。以总部在深圳的某信用卡中心为例,其普通白金卡权益此前提供了机场贵宾厅(8个点)、高端体检、高尔夫练习等诸多内容。以深圳机场的贵宾厅(每次扣1个点)为例,通过电商平台购买的价格在200元/次左右,这意味着仅此一项的信用卡运营成本就超过1000元。
与此同时,一些第三方机构联合用户以非正常方式大量套取或低价出售高端权益,形成专业的“薅羊毛党”,最终的成本都由信用卡中心“买单”。还有观点认为,目前多家银行信用卡业务以 “发卡量” 为核心考核指标,睡眠卡率超10%却仍在盲目扩张,消耗着机构的有限资源。
那么,能否通过差异化竞争重构金融价值?有行业人士向记者分析,从高速发展到存量竞争、行业分化,从粗放发展到精细化运营,信用卡行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有阵痛,会暴露出各种问题,这是行业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阵痛。“反内卷”逻辑之下,或倒逼银行信用卡更专注、更审慎,并指向一个更可持续、更注重价值创造的行业新周期。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