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又一次会议,又一次按兵不动。美联储连续第五次维持利率不变,联邦基金利率仍卡在4.25%至4.50%的高位。这不是一次“维稳”,而是一记针对市场和政治压力的硬钉子。白宫、市场、企业,乃至全球金融体系都在等着美联储释放宽松信号,但鲍威尔的团队依旧抱紧“证据优先”的教条不放,甚至罕见地爆出32年来首次“内部意见分裂”——两名理事投了反对票。美国的货币政策决策层,正在被现实撕裂。
从数据看,美国上半年经济增速回落,企业投资趋缓,消费热情降温。通胀虽回落至目标附近,却远未彻底消解结构性上行的风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美联储若贸然转向,可能再度点燃通胀火焰;但若继续高利率维持紧缩,又将加剧经济放缓甚至引发技术性衰退。这正是分裂的根源,也是华盛顿与美联储之间深层博弈的焦点:政治周期对降息的强烈需求,与技术官僚对经济稳定性的执着考量,正在冲突中撕扯美联储原本铁板一块的政策态度。
特朗普不愿等,他没有耐心。在大选迫近的关键时期,他急需一轮宽松为美股造势,为就业数据抬轿,为消费热情点火。他明确指出,希望9月实现降息,哪怕是“象征性”的一步。3500亿美元的对外投资协议、一系列制造业政策、能源出口计划,都是在为“经济繁荣假象”打基础,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货币政策的配合。没有降息,财政政策就是跛脚马车,股市的高位就是虚胖泡沫。
问题在于,美联储并非特朗普的工具。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重申,“尚未就9月做出决定”,态度冷静,话术中立,甚至透出一种不愿被政治裹挟的倔强。而那句“全部证据将决定未来政策”更像是在给华尔街和白宫泼冷水。他不愿被动转向,但也清楚,再拖下去,经济数据可能不再只是“放缓”,而是实质性的下滑。
市场已经敏锐地嗅到变化的气息。两名理事的反对票并非形式主义,而是政策立场转变的前兆。 美联储内部出现分裂,意味着“降息何时来”已不再只是技术判断,而成为路线选择。偏鸽派正在重组力量,力求在9月会议中逆转当前高利率路线。而共和党正在施加越来越直接的压力——降息,是大选筹码;维持,是选票风险。
在此背景下,全球市场其实早已进入“脱锚”状态。 亚洲市场看涨降息希望,欧元区货币政策亦因美联储迟滞显得愈发焦虑;新兴市场国家本已面临资金流动性枯竭,如若美联储继续死扛,势必加剧资本回流和货币贬值风险。美国的利率选择,已经不仅关乎其自身经济节奏,更深度影响全球金融定价、跨境资本流动乃至主权信用判断。
美联储正走在钢丝之上,一边是以特朗普为代表的政治系统“强烈暗示”,一边是尚不明朗的经济走向和不容忽视的结构性通胀风险。而此次会议后的分裂表明,这根钢丝开始摇晃了,平衡正在被破坏,未来政策走势或将以“政治优先”重回舞台中央。如果9月鲍威尔依旧按兵不动,不仅是特朗普会不满,整个资本市场的耐性也可能耗尽。
维持利率不变本是防风险之举,如今却可能成为政治风险的引信。当经济指标无法给出确定方向时,政治诉求往往会强行接管理性空间。如果美联储要继续高悬技术中立的旗帜,就必须拿出更明确的数据和路径,否则,就只能被特朗普这样的政治力量牵着走。降息是否兑现,不再是技术问题,而是国家治理系统内部权力重新排序的象征。而这场对峙,9月必将迎来摊牌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