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醉在《战犯改造所见闻》中回忆:“王陵基在新中国成立前,行政院长阎锡山遵照蒋老先生指示,一次拨给了他八万两黄金。宋希濂等许多人,都带有几千两黄金。”
沈醉在特赦后当了文史专员,还如此称呼老蒋,可见他1960年特赦确实有点早。特赦后的沈醉在回忆录中暗藏了不少嘲讽之言,不细看还真看不出来。
咱们今天的话题,主要是聊那些败逃的蒋军高官们随身携带了多少黄金,以及他们被俘前那数量惊人的黄金遗失或埋藏在哪里,所以沈醉那些不太顺耳的话,就放在一边不提了。
王陵基和宋希濂在学习改造期间和特赦之后,都写了回忆文章,王陵基写了《四川解放前夕我的罪恶活动》,宋希濂写了《我在西南挣扎和被歼灭经过》,这两篇文章分别发布于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五辑和第五十辑,他们都提到自己逃跑时确实携带了大量黄金,而他们被俘的时候,几乎是囊空如洗,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那数以千两万两计的黄金哪去了?
在探寻巨额黄金下落之前,我们先简单解释一下:当年一斤十六两,一斤将近六百克,一两从三十一克多到三十七克多不等——之所以有这么模糊的数字,是因为历朝历代的度量衡标准并不一致。
不管是三十一克还是三十七克,数千两甚至八万两,那都不是一个小数字,即使仅按一两三十克计算,八万两也是二百四十万克,每克即使仅按五百元(当然不止五百元,七八百元也是可能的)计算,王陵基逃跑的时候,那也是妥妥的“亿万富翁”了,这还不算他自己多年“攒下”的“家底”。
王陵基在回忆文章中承认,他把领来的黄金分装在子弹箱里,每箱五六百两——这是很符合常理的:子弹箱没有多大,而且黄金也不能用大箱子装,电视剧里经常有太监托着一大盘子金元宝,或两个壮汉抬着几尺见方且装满金砖金条的大箱子,那显然是低估了黄金的密度,同样大小一块,黄金的重量是铁块的两倍还多,别说两个壮汉,鲁智深和武松合伙,也未必能抬得动。
王陵基是功德林战犯管理“同学”们公认的“老汉”,被俘时已经六十七八岁,别说八万两,就是八百两他也拿不动,而他被俘时身边已经没有什么人了,所以他扔掉随身携带的二十两黄金和一块金表,化装成“专门抄写的小职员”后,口袋里就剩点“零钱”了,沈醉说“这一类公款都没收了”,显然是不准确的。
王陵基在逃离成都之前,确实私藏了一些黄金,这一点他也不否认:“我离开成都时,叫人送了两箱存在我的亲戚萧公远家中,又叫田粮处长王崇德拿出几箱去托人藏匿,其余的就带在身边。”
这样算起来,王陵基藏匿的黄金不会超过十箱,也就是五六千两而已,他带着一些残兵败将狼狈而逃的时候,确实是抬着大量黄金的,但是据他回忆,他决定只身出逃的时候,那大批黄金都顾不上了:“我决心一个人都不带,把时刻不离我的副官徐士立也设法甩开。”
王陵基是一个老军阀,自然分得清黄金和性命哪个重要,而且他还留着“后手”,逃跑前“寄存”的那些黄金,他十辈子也花不完。
跟王陵基一样,宋希濂也承认他败逃时携带了大量黄金:“1949年11月23日早晨,我派办公室主任陈定乘车前往重庆去找办事处处长冷培元,要他们两人将存放在重庆的黄金三千多两(这笔款是国防部拨发本部补给司令部代购11月份军粮用的)于25日上午送来綦江。”
冷培元准时把三千多两(多多少宋希濂没写)黄金送到宋希濂面前,宋希濂先拿出一百多两给冷培元,“嘱他送点钱给本部副主任沈静,遣散办事处人员,剩下的作为他个人的生活费。”
三千多两黄金分出去一百多两,还剩两千九百两,宋希濂回忆,他带着这些黄金从綦江出发,一路经李市坝、白沙、朱家沱、万定场、石洞镇、怀德镇、赵化镇、观音镇、高店场西行,每天疾走七十里。
宋希濂一路走一路撒钱:“我决定把队伍分作几路,以免太长耽误行军,并发给各单位一些金子,有一百两的,有五十两的。”
宋希濂走到大渡河的时候,还剩五千人马,金子也都撒完了,所以他被俘的时候,身上只有两支金笔和两枚金戒指,按照规定,这些东西属于宋希濂的个人物品,是不会被没收的。
宋希濂的三千多两黄金早已化整为零,不可能成为“宝藏”,王陵基那七万多两黄金却去处,却成了一个谜,他也没告诉沈醉实话,所以沈醉在《战犯改造所见闻》中的描述和王陵基自己写的文章对不上号:“王陵基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很感慨地说:‘谁也没有料到,不到十天,成都已乱成一团,蒋介石等都先后飞走了。我一看不对,便在12月12日那天也悄悄离开成都,蒋临走前拨给我几万两黄金,我也无法处理。除了拿一千多两存在一个亲戚家中外,便准备先逃到西昌,再设法去台湾。’”
王陵基把自己“寄存”的几千两黄金说成了一千多两,显然是怕沈醉揭发他,至于那大笔黄金藏在了什么地方,王陵基也是一笔带过,只说自己给了随从每人五两黄金,又把剩下的黄金和大印扔进了水井。
王陵基这段回忆同样打了埋伏:七万多两黄金,那就是一百多箱,而他分给下属的时候又比较小气,顶多也就分出千把两,那至少一百箱的黄金,多大的井能装得下?
不管是王陵基的回忆,还是沈醉的“见闻”,其实都没有说清那七八万两黄金的真实准确去处,远不像宋希濂那样笔笔有出处,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宋希濂和王陵基的本质区别:王陵基“舍命不舍财”,最后也没说清那么巨大一笔黄金的去处,而宋希濂则在危难之时分给手下足够的黄金,让他们逃散的时候,也有足够的生活费。
宋希濂的三千多两黄金有了下落,王陵基的八万多两黄金哪去了,沈醉也不知道,因为王陵基根本就没跟他实话实说。
沈醉不清楚的事情,却未必能瞒得过熟悉那段历史且善于推理的读者诸君:在笔者看来,把七万多两黄金都扔进一口井里,王陵基做不到,也一定不肯做,即使他肯扔,一口井也装不下,所以他一定打了埋伏,那么您能否根据王陵基的逃跑路线,分析出他被俘前的“藏宝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