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包头市分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包头市分行”)获批贷款8亿元,并实现首笔0.88亿元信贷资金投放,支持全国首个荒漠草原“草光互补”达茂旗试点建设项目,标志着荒漠草原生态修复与清洁能源融合时点正式迈入全面实施阶段。
破土启航,荒漠草原点亮“草光互补”新模式。内蒙古林草局将达茂旗纳入自治区草原保护改革试验区,为项目提供政策背书,明确支持包头市达茂旗开展试点,并将其纳入自治区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项目启动注入强劲动力。该项目位于包头市达茂旗巴音敖包苏木,占地9354亩,总投资10.86亿元,旨在实现光伏发电与牧草种植的协同发展。该项目是达茂旗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作为绿色园区替代项目,建成后将向达茂旗新型工业园区内的通威绿色基材项目提供绿色清洁的能源电力。
精准发力,政策性金融破解绿色产业融资难。基于严格的“草光互补”生态适应性评价和遴选标准,项目最终选址于查干哈达苏木巴音赛汗嘎查与巴音敖包苏木巴音宝力格嘎查。在这片总面积1.14万余亩的试点区域内,荒漠草原占比高达99.99%,是探索生态修复与清洁能源协同发展的理想之地。包头市分行针对项目“资金需求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创新绿色信贷服务机制,通过评估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为首期工程注入关键资金,加速清洁能源并网进程。该项目已完成总体进度的55%,预计将于今年9月底实现并网发电。项目投运后,年利用小时数预计可达1700小时,年发电量约8500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万吨,显著提升“碳减排”效益。
向绿而行,生态经济赋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该项目将形成“退化荒漠草原修复+光伏+固碳增汇”和“退化荒漠草原修复+光伏+现代化草原生态牧场”两种模式,构建“生态修复+光伏建设+现代化养牧”融合发展新体系,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草,草光互补,生态优先”,使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草地产草量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项目不仅是技术融合的样板,更彰显政策性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
从“退化草原”到“绿电沃土”,农发行包头市分行以金融“活水”激活了北疆的生态基因。随着草种在光伏板下悄然萌发,一场关于土地重生、牧歌新唱的变革正从达茂旗蔓延——这里输出的不仅是8500万度清洁电力,更是绿色金融与生态振兴深度融合的坚定答卷。(来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包头市分行)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