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中小银行陆续开启降息模式,人民币存款利率降幅达10到20个基点。其中,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等多家银行宣布调整3年期存款利率。
“中小银行密集降息并非孤立事件,此举是对今年5月六大行调降存款利率作出的联动反应。”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利平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这种“大行先行,中小行跟进”的模式,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一种常见的传导机制,有助于避免因高息揽储陷入恶性竞争。
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
据了解,今年5月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均发布消息,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最大降幅达25个基点。此后,其他民营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农商行等也纷纷下调存款利率。
“存款利率的不断下调,其深层原因在于银行持续收窄的净息差压力。”陆利平说。
净息差是观察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一个关键指标。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42%的历史低位,较一季度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陆利平进一步分析,在政策引导下,资产端贷款利率持续走低,只能通过降低负债端存款利率来管控成本。而下调利率能直接缓解银行的成本压力,避免存贷利差过度收窄。
随着多家银行相继下调利率,市场步入新一轮降息周期。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此举所带来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对银行而言,有助于稳定息差,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但放弃高息揽储策略味着要转向服务与产品创新;对储户而言,利息收入减少可能倒逼消费潜力释放,同时促使公众重新审视自身资产配置,部分资金可能从银行体系流出,转向更高收益的投资渠道;对实体经济而言,为银行进一步让利实体、降低贷款利率提供了空间,有助于激发投资与消费活力。
低位徘徊或成新常态
“短期内预计存款利率将保持稳中有降的趋势,中长期仍有一定下行空间。”陆利平表示。
陆利平认为,短期内大幅加息的可能性极低,政策利率的稳定或下调将继续引导市场利率体系下行。此外,叠加尚未解决的净息差压力,银行仍具有管理负债成本、压降中长期存款利率的内在动力。活期、短期存款可能相对保持稳定,中长期存款则继续面临下调压力。
然而,下调并非没有底线。“当前部分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已接近刚性成本线。若过快过猛下调,可能加剧‘存款搬家’,反而得不偿失。”陆利平说,因此,未来的调整将更趋精细化、渐进式。总体来看,居民需要逐步适应存款利率进入“1时代”并在低位徘徊的新常态。
优化理财结构是关键
央行公布的7月金融数据显示,7月居民部门新增存款减少1.1万亿元,而非银机构存款增加2.14万亿元。此外,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7月2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