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谈及九月宏观经济,一个直观现象值得关注,大洋彼岸的美国降息落地,而目的就是调控自己国内的经济。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国家,现在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听起来多么讽刺。
而同时西边的欧洲债券风波频发,为全球经济增添多重不确定性。
那美国降息之后,究竟对宏观经济有着怎样的变化?全球的经济在未来会有怎样的变化?
美联储降息
九月全球经济一大焦点便是美国开启本年度首次降息,但此次降息伴随“路径迷雾”。
美国处于“通胀回升、经济降温”的滞胀环境,持续降息合理性存疑;且美联储内部派系分化加剧,降息决策渐脱离经济基本面,成政治博弈工具。
特朗普与鲍威尔的矛盾尤为突出:特朗普关注经济避衰退、财政控压,当前美国37万亿美元国债年息超1万亿美元。
若要2026年财政付息后维持2025年水平,赤字率需从5.9%升至6.8%,国会难通过,故其施压美联储降息,且需降100个基点(1%)以上才能平衡。
鲍威尔则需兼顾经济平稳,滞胀下贸然降息或加剧通胀,且缩表未停,长端利率下行空间受限。
从美联储点阵图看,年内11月、12月再各降一次息(合计75个基点)概率最高,但路径存不确定性,若就业数据反弹,降息预期或终结。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联储“政策独立性”受政治侵蚀:鲍威尔明年5月离任,特朗普仍有三年任期,市场对政策导向渐倾向政治诉求,这或对美元信用造成潜在影响。
但短期美元储备地位、美军支撑及美国经济韧性,仍使美债维持全球核心安全资产属性。
中美关系层面,九月西班牙马德里会谈成重要节点,互动节奏为“表面积极沟通,底线绝不退让”。
特朗普政府威胁加征50%-100%关税、制裁两家中国芯片企业,派驱逐舰穿台湾海峡;中国反制,对美进口模拟芯片反倾销立案,调查英伟达H20芯片反垄断。
中美博弈具持续性,不会因短期沟通或出口调整改变。
中国策略清晰:保沟通减误判,不被特朗普“政策摇摆”牵制,其政策常围绕选举调整,妥协易被动。
故短期内中美难“破冰”,更多维持“斗而不破”平衡,此格局或延续较长时间。
欧洲债务困局
九月欧洲经济最担忧事件是英国债券“螺旋式抛售”,长端英债利率一度升至5.7%,创1998年新高,且英国九月降息后房贷利率反升。
这种“降息致利率涨”现象去年已在欧洲多国出现,部分归因“政局动荡”,但实则政局动荡与抛售均为“结果”,根源是市场对欧洲“债务可持续性”的信任危机。
如今美联储首次降息,美国从欧盟那边的进出口货物将出现变动,而且在关税的“加持”下,欧盟已经找到印度准备接盘。
可以说现在的欧盟因为财政已经忙的不可开交,而美国的降息决定,将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英、法等国陷政策死循环:停发债扩财政则经济衰退、公众福利难保;扩发债则破风险阈值,违约概率升,引发抛售。
以前常有人夸赞欧美的高福利,但如今财政出现危机,而这些高福利造成的成本也是主要推手之一。
一旦政府削赤字、降低公众福利,必遭选民反对、在野党施压,致政府倒台——九月法国总理贝鲁因削赤字计划遭反对辞职,为马克龙第二任期第四位离任总理,新任总理不得不推翻原计划。
“高福利依赖+财政扩张成瘾”在欧洲积重难返。
多数领导人知“以债养债”不可持续,但无人敢推改革,改革触选民利益,易失执政地位。
所以欧洲债务困局核心是“政治短视”死结:要么发债拖问题,要么改革下台,无中间路径。
欧洲央行降息难解根本矛盾,反加剧市场担忧,致债券利率高企。
有观点担忧“欧债困境复制至美债”,但此判断不合理。
美债与欧债信用基础本质不同:美债靠美元储备地位、美军支撑及经济韧性;欧债无统一财政,各国经济分化,信用弱。
当前欧债流出的“低风险资金”反涌入美债避险,故美债不会复制“降息后利率涨”的反常走势。
结语
中美“短期沟通”与“长期竞争”博弈,欧洲“债务化解”与“政治现实”博弈。
未来数月,核心关注点为美联储降息节奏、欧洲债务风险扩散情况。
宏观分析需把握趋势逻辑,公众保持理性,做好个人资产规划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