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大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2025年10月9日,香港金融市场迎来重磅消息:汇丰控股宣布拟通过全资附属公司汇丰亚太,以协议安排方式将恒生银行私有化。这一涉及1062亿港元现金对价的交易,不仅意味着自1972年上市的恒生银行或将结束53年的公开交易历程,更折射出国际金融巨头在香港市场格局调整中的战略考量。
交易核心:千亿对价与显著溢价
此次私有化方案的核心数据清晰勾勒出交易轮廓。汇丰亚太提出的计划对价为每股155港元,这一价格呈现多重显著溢价:较恒生银行最后交易日119港元的收盘价溢价30.3%,较过去30个交易日平均收盘价116.5港元溢价33%,较分析师给出的最高目标价131港元溢价18.3%,较中位目标价109.5港元更是溢价41.6%。同时,恒生银行2025年第三次中期股息将全额派发且不从中扣除,进一步提升了方案吸引力。
从交易规模看,截至公告发布,恒生银行已发行股份共计18.76亿股,其中6.85亿股为计划股份,按每股155港元计算,汇丰亚太需支付的现金总额约为1062亿港元,全部来自汇丰集团内部资源。以此对价计算,恒生银行整体估值达2900亿港元,相当于2025年上半年账面价值的1.8倍,显著高于香港同业估值水平。
市场对该消息的反应呈现两极分化:恒生银行股价当日盘中一度暴涨41%至168港元的历史新高,最终收涨25.88% 报149.8港元;而汇丰控股则因巨额资金支出压力下跌5.97%,收于104 港元。
动因解析:经营压力与战略协同的双重驱动
恒生银行走向私有化,是其自身经营困境与汇丰集团战略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恒生银行自身看,近年经营压力持续加剧,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尽管上半年扣除预期信贷损失前的营业收入净额同比增长3%至209.75亿港元,但营业溢利同比减少25%至85.49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更是同比大跌30.46%至68.80亿港元。
利润下滑的核心原因在于信贷风险攀升。截至2025年6月末,恒生银行总减值贷款达550亿港元,较2024年底增加40亿港元;不良贷款比率升至6.69%,较上年末的6.12%进一步恶化。其中,香港商业房地产成为风险重灾区,上半年48.61亿港元的预期信贷损失中,25.40亿港元来自该领域,已作信贷减值的香港商业房地产贷款达250.12亿港元,较半年前增幅达26%。在香港非住宅物业供应过剩、租金及资产价值持续受压的背景下,此类风险仍有扩大可能。
对汇丰集团而言,私有化是其架构精简与区域战略深化的关键一步。自 2025年1月起,汇丰已调整为香港、英国、企业及机构理财、国际财富管理及卓越理财四大业务板块,香港市场作为核心本位市场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当前香港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汇丰与恒生在零售及商业银行领域存在业务重叠,私有化后可有效精简架构、简化决策流程,提升运营效率与资本投放效益。汇丰集团行政总裁艾桥智指出,这一举措能推动两大品牌更同步地进行科技投资,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此外,私有化也为汇丰解决恒生银行的风险敞口提供了更灵活的空间。业内分析认为,恒生银行的房地产坏账问题在私有化后可通过内部机制逐步处理,避免因公开市场压力导致的短期波动,这与汇丰 “促进增长的投资” 的官方表述形成互补解释。
实施路径:多重条件与资本平衡挑战
尽管方案已正式提出,但恒生银行私有化仍需跨越多重障碍。根据公告,交易生效需满足多项核心条件:计划股东需在法院会议及股东大会上分别以75%以上票数通过,且反对票不超过无利害关系股份总投票权的10%;同时需获得香港高等法院核准及所有必要的第三方同意。目前,恒生银行已成立由5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的独立董事委员会审议方案,并将委任独立财务顾问提供专业意见,整个流程预计需持续至2026年上半年完成。
对汇丰集团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资本平衡。截至2025年6月末,汇丰的普通股一级资本充足率(CET1)为14.6%,预计交易完成后将下降125个基点。为维持14.0%-14.5%的目标营运区间,汇丰已宣布暂停未来三个季度的股份回购计划,通过内生性资本增长弥补缺口。摩根大通分析指出,这一短期阵痛虽可能引发投资者不满,但长远来看,消除恒生银行非控股权益的盈利扣减后,预计2027年汇丰每股盈利及派息将较基准预测分别提升1.5%及3.1%。
未来展望:品牌独立与协同发展的平衡
根据方案规划,私有化完成后,恒生银行将保留三项核心独立性:一是根据香港银行业条例独立获授的持牌银行资质;二是独立的企业管治体系、品牌形象及市场定位;三是现有的分行网络。汇丰明确表示,不会改变恒生银行与客户的日常互动,客户账户、客户经理等均维持不变,同时恒生客户可额外享受汇丰全球网络及产品配套。
从业务发展看,协同效应的释放将成为关键。汇丰计划加大对恒生的科技与人才投入,推动两大品牌在产品创新、服务升级上的同步发展,尤其在财富管理、跨境金融等领域挖掘互补优势。对内地业务,恒生银行已明确回应,私有化不会带来任何运作改变,其在内地的1263名员工及相关业务将保持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易也传递出汇丰对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长期信心。艾桥智强调,这是对香港经济的重大投资,反映了对其 “连接国际市场与内地超级联系人” 角色的认可。在香港银行业面临利率波动、区域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种整合能否提升整体竞争力,仍需时间检验。
恒生银行的私有化之路,既是一家百年银行在经营压力下的转型选择,也是国际金融集团优化战略布局的必然之举。1062亿港元的对价与三成溢价,彰显了汇丰推进交易的决心,也为少数股东提供了风险退出的机会。从1965年汇丰收购恒生51%股权化解危机,到如今全面私有化,两者的关系演变折射出香港金融业的时代变迁。未来,在品牌独立与战略协同的平衡中,这一交易能否实现汇丰、恒生与香港市场的三方共赢,将成为观察香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