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在拉美的存在越来越警觉,几乎每一步都让华盛顿感到不安。根据彭博社的报道,10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宫与阿根廷总统米莱会面时,表达了强烈的立场:“中国在南美的任何军事活动,华盛顿绝不容忍。”他还特别对米莱说道:“你可以进行一些贸易,但绝对不能做得更多。”这一言论,仿佛在宣告南美是美国的“势力范围”,其他国家不该随意插手。
尽管特朗普没有直接提及历史背景,但他的话语中无不透露出“门罗主义”的影子。曾几何时,拉美被认为是美国的“后花园”,因此中国的任何军事活动都会被视为不可接受。尤其是特朗普特意提到了阿根廷的港口、军事基地和观测设施,明确将矛头指向中国在巴塔哥尼亚建立的太空观测中心。甚至连一个太空站也成了怀疑对象。
特朗普的言辞逐渐从“明确表示”到“非常不满”,甚至到了“绝对不应与中国展开任何军事合作”的程度。可以看出,特朗普不仅是在对米莱发话,更是在向中国发出警告:“拉美是我的‘红线’,你不许越界。”有评论认为,这次对话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外交交流,特朗普实际上是在对米莱进行“忠诚测试”。如果中国在拉美的存在稍有扩大,美国势必会立即表达强烈的不满。特朗普的反应,如同一只被踩尾巴的猫,迅速且激烈。
文章指出,特朗普对中国在阿根廷的军事活动“非常不满”,这意味着拉美地区已经成为中美博弈的一个新战场,中国的军事活动被看作是对美国在西半球利益的威胁。然而,难道美国忘记了,地球是圆的,西半球并不属于任何国家的私有财产?
此外,特朗普在军事警告中提到的经济承诺,则体现了典型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尽管美国高官贝森特声称,美国对阿根廷的金融支持,并不要求米莱政府终止与中国签署的180亿美元协议,但他随即转而谈到阿根廷的港口、军事基地和观测设施。这一转折,如同过山车般的急转直下,令人不禁怀疑美国的援助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的政治意图。
文章认为,美国的经济援助并非单纯的慷慨之举,而是为了将阿根廷推向反华的阵营,进一步拉拢其作为对抗中国的棋子。特朗普强硬的立场并非偶然,而是全球中美角力的缩影,可能对“一带一路”以及美洲的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美国的霸权主义思维在这场博弈中显露无疑。它把中国在拉美的正常合作妖魔化,抹黑为“军事扩张”或“冷战阴谋”。然而,中国在拉美的合作始终秉承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美国却一再忽视这一点,坚守着冷战时期的旧思维,认为“只有我们才是主角”。
在经济合作方面,特朗普将中国的投资与“军事前哨”画上等号,完全是无中生有。事实上,中国与阿根廷的合作是基于“一带一路”的框架,旨在推动双方的共同发展。以巴塔哥尼亚的太空观测中心为例,这一项目早在2012年便获得阿根廷政府批准,专门用于民用卫星遥感和空间探索,与军事毫无关系。
到2025年上半年,中阿贸易额预计将达到180亿美元,中国已经是阿根廷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光伏设备和高铁技术帮助阿根廷经济复苏,而阿根廷的大豆和牛肉也进入了中国市场。相比之下,美国的财政部长贝森特虽然口口声声表示支持阿根廷经济,但其背后的“援助”模式却并不简单——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和货币互换等手段,实际上是为了拉拢阿根廷站在反华的阵营中。正如《人民日报》10月15日的社评所言:“美国的援助表面上看似慷慨,实则充满了地缘政治的附加条件,试图将拉美国家绑上反华的战车,这种冷战思维依然在延续。”
至于阿根廷的太空站项目,这是阿根廷前总统费尔南德斯签署的合作协议,完全是为了共同的空间探索和卫星技术合作,根本不涉及任何军事目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从未在拉美建立过军事基地,而美国在全球拥有超过800个军事基地,特朗普为何从未对此提出质疑?他对中国在阿根廷的太空站表示“非常不满”,但这座太空站实际上对保护亚马逊雨林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在哥伦比亚的军事基地并未因其“反毒”训练部队而受到批评。美国在中国周围布置了数百个军事基地,难道我们不应感到“不满”吗?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在拉美的存在持强烈警惕态度,并试图通过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手段限制中国的影响力。然而,国际合作应当是基于平等与互利的基础,而非一国的单方面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