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一早,信达生物宣布一笔总交易金额高达114亿美元的BD。
这是信达与武田制药达成的全球战略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PD-1/IL-2双抗,并在美共同商业化,武田获得大中华区和美国以外地区的商业化权益;另外,信达生物还授予武田一款CLDN18.2 ADC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权益,以及一款EGFR/B7H3 ADC权益的独家选择权。
信达生物将获得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5亿元)的首付款,几乎相当于2024年信达生物的全年收入,其中包括1亿美元的溢价战略股权投资。加上里程碑金额,交易总金额最高可达到1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12.2亿元)。
消息发出后,医药圈炸了锅。信达这次打包授权的总交易额刷新了国产创新药对外BD纪录,同时也是全球生物制药领域,预付款超10亿美元的交易合作中,总金额排名第二的交易。
然而,大好消息紧跟着的是股价爆冷。10月22日开盘,信达生物高开低走,拉升近10CM后开始下跌。截至收盘,信达生物每股股价85.2元,跌幅1.96%。
这么大一笔交易,资本市场竟然选择了无视?
单看授权管线,信达生物这三款产品都有着良好的潜力。IBI363所在的是继PD-(L)1后,新一代肿瘤免疫治疗的热门研发方向,IBI363则是全球首创的PD-1/IL-2双抗。IBI343则是处于三期临床阶段,同类最优的CLDN18.2 ADC;IBI3003处于临床1期,但也是全球首创的EGFR/B7H3 ADC。
面对这样的三款产品,百亿美元的授权金额不仅合理,甚至略超出预期。
有投资者认为,市场不买单的原因是信达并非一次性出售管线权益。双方约定:IBI363的后续开发,信达生物与武田按40%和60%的比例分摊成本;今后产品在美上市销售了也按4:6的比例分配利润或损失。这样算起来,信达生物的实际获益可能不如只拿销售分成的模式。
但其实IBI363的关键适应症临床进度已经到了后期。今年8月,IBI363用于免疫耐药的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全球三期临床申请已经获得FDA批准。即便没有武田的这次BD,信达生物的全球临床试验也一样要做,一样要投入重金。
目前,IBI363的全球临床项目还包括结直肠癌、黑色素瘤耐药治疗,以及一线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等多项Ib/II期临床试验,花费肯定是不少的。武田这时候承担60%的研发成本,缓解了信达的短期经营压力,对信达的财务表现改善有帮助。
武田在美国有大量的临床资源,在消化道领域也深耕多年,比信达单打独斗肯定要好得多。况且,信达生物与武田也将在美国共同商业化,产品上市后,信达生物可以分配到40%的利润。照IBI363目前的进度,信达生物这40%利润兑现的可能性很大。
信达股价不涨反跌,可能与市场情绪有关。自去年以来,license-out交易在资本市场被爆炒,带动了一波创新药强势上涨的行情。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国产创新药对外交易总额比去年年全年还要高,已经超600亿美元。相对应地,A股、港股创新药板块分别在今年8、9月冲至高点。
大量的BD交易后,警惕浮沫的情绪开始浮现,投资者对于创新药的对外交易越发谨慎。9月以来,诺诚健华、维立志博、奥赛康、翰森制药等多家企业宣布对外授权后,都意外地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积极回馈。信达今天的股价表现,只是这种惯性思维的延续。
10月22日上午,信达生物专门召开电话会,解读BD交易。会上,公司董事长俞德超多次强调信达和武田形成的“Co-Co”模式,也就是双方共同开发产品的方式。
国内创新药对外许可的模式,绝大多数是直接把产品“卖”了出去,自己只需要静待成果,坐收里程碑款项即可。选择Co-Co模式的合作比较少,但也不是特例。例如百利天恒与百时美施贵宝、传奇生物与强生之间,中方企业均要承担部分的开发费用,产品上市后则获取一定比例的利润分成。
Co-Co模式意味着,授权方要为海外临床支付高额费用。但好处是在临床开展过程中,授权企业不会陷于被动,能够占据足够的话语权。换句话说,在这种模式中,BD金额不是首要的,未来走向会如何才是最关键的。
武田作为一家日本药企,在欧美闯关多年,美国市场占去其一半的收入来源。近年来,武田多款产品面临专利悬崖,急于寻找创新资产来新建自己的增长引擎,因此信达授权给它的产品大概率能得到重视。在肿瘤领域,武田前几年调整了部署,削减了多个细胞基因治疗管线,加大对免疫治疗的投入。与信达的合作,属于是水到渠成。
信达生物认为,“Co-Co”的合作可以借力武田200多年的经验,实现公司在2030年成为全球化公司的愿景。这项全球战略合作包含从研发到商业化,乃至股权投资。双方将率先推进PD-1/IL-2双抗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的全球开发,包括着重拓展一线适应症的开发。
另外,武田制药还将重点拓展IBI343的全球开发至一线胃癌与一线胰腺癌治疗领域。
撰稿丨杨曦霞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李木子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