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围绕阿根廷展开的一场“金融大戏”在美国上演,主要参与方是美国财政部和华尔街的几家金融巨头——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高盛。美国政府希望通过一项庞大的支持计划来“拯救”阿根廷,其中一项关键措施就是希望这些银行能提供200亿美元的贷款给阿根廷。然而,现在这件事却遇到了阻力,华尔街的几大金融机构集体“刹车”,明确表示他们不敢借这笔钱。

华尔街的银行可不是做慈善的,他们是精明的生意人。当这些银行看到借款人是“阿根廷”时,他们几乎是下意识地摇头拒绝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阿根廷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信誉实在太差了。虽然阿根廷在拉美地区的经济地位排得上第三,经济实力看似不弱,但它有一个无法回避的“老毛病”——它总是还不上国家借来的钱。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术语:“主权债务违约”。这其实就像是个人向别人借钱,到了该还款的时候却没有能力还上。而国家如果借了钱还不上,就是所谓的“主权债务违约”。阿根廷在这方面的历史记录并不光彩。从过去到现在,它已经九次发生过主权债务违约。也就是说,它已经“欠账不还”九次了。

如果只看2000年以后这20多年的情况,阿根廷就已经三次没按时偿还债务,几乎每十几年就会有一次违约,似乎已经成了它的“老毛病”,不是偶尔一次,而是频繁出现的“常态”。为什么会这样呢?简单来说,阿根廷的经济一直不够稳定。时常收入跟不上支出,之前借的钱到期了,手里却没有足够的资金偿还,这时候只能选择违约。

但这样一来,其他国家或国际机构就会对它更加谨慎,甚至不愿意再借钱给它,结果阿根廷的经济又受到了更大的打击,陷入了恶性循环。对于银行来说,把200亿美元借给这样一个“高风险客户”,几乎等同于“打水漂”。

所以,银行的态度很明确:这笔钱必须要有“抵押”或“担保”。要么阿根廷能拿出一些有价值的“实物资产”作为保证,要么美国财政部来“背书”,如果阿根廷还不上,美国政府就得承担责任。

这就触及到了这场僵局的核心。美国财政部之所以这么积极,背后有政治考量。美国政府希望能够支持阿根廷的新总统哈维尔·米莱的自由主义政府。为了表示支持,美国财政部自己也掏了钱,主导了一笔约2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机制,帮助阿根廷稳定外汇。然而,在这笔200亿美元的贷款问题上,美国财政部的角色就变得非常微妙了。

美国财政部的目标是充当“媒人”的角色,通过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去说服华尔街出钱,帮自己实现政治目标。但银行们并不是傻子,他们很快就看穿了财政部的意图:财政部希望让银行出钱,但却不愿意承担风险。

到目前为止,美国财政部并没有明确表示愿意为这笔贷款提供官方担保。没有担保,银行的风险控制模型根本无法通过。这还涉及到另一个金融巨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IMF是阿根廷最大的债主,已经借给阿根廷大量的钱。现在,IMF也在密切关注美国政府的这些操作。

IMF担心的是,如果美国政府真的为银行提供担保,可能会要求“优先偿付”,也就是说,阿根廷有钱后,必须先还给美国银行,而后才能还给IMF。这在多边融资中是绝对的大忌,因为这意味着破坏了国际规则。

这场“神仙打架”如果谈判失败,200亿美元的贷款彻底泡汤,将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阿根廷将最为惨痛,失去这笔救命的钱后,比索贬值和偿债压力将迅速爆发,米莱政府的改革计划也可能因此“休克”停滞。美国政府也将颜面尽失,等于向全世界宣布,在自己“后院”的拉美地区,连自家的银行都搞不定,战略信誉将受到严重打击。

这场200亿美元贷款的争斗,看似是钱的问题,实则是“风险谁来承担”的问题。华尔街通过行动告诉白宫:政治口号我们支持,但真正的财务风险,必须有人买单。最终的结局已经非常明确:要么美国财政部“出血”,提供实打实的担保,要么这笔贷款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