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秉印
“小沙,拿两个肉包。”
“验证成功,立减3元……”
10月27日10时30分刚过,位于江宁区汤山街道汤泉东路的和善园包子店已经忙碌起来,只见老板沙成磊麻利地抬起笼屉、夹起包子装入袋中。与别的包子店不同,这家包子店门口坐着不少等待买包子的老年人,这些老人大多与卖包子的小伙非常熟悉。沙成磊说,“上午是最忙的时候,每天有近500位老人过来买包子、馒头。”
包子店不大,店铺台面上摆着一块标注“江宁养老”字样的牌子,上面写着:江宁区75岁以上的老人可办理注册,早餐时间为6时至10时,0.5元可以买两个馒头;中餐时间为10时30分至13时,1元可以买一个馒头和一个包子;晚餐时间为16时30分至18时,1元可以买一个馒头和一个包子。
忙碌间隙,沙成磊向记者讲述4年多来的公益助老经历。沙成磊1995年出生,2021年从南京审计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因为家人一直从事早餐生意,他从小耳濡目染,对自主创业开包子店充满信心。于是,毕业前两个月,他便盘下这家包子店,贷款27万元开始了自主创业之路。
硕士毕业,却开店卖包子,很多人不理解,家人起初也反对,认为开包子店是一种“学历浪费”。但沙成磊并不这么认为,在他心里,在公司上班是挣钱生活,开包子店创业也是挣钱生活,并没有高低之分。可现实还是给了他当头一棒,开业初期,包子店效益并不好,没有多余资金雇人,沙成磊便每天凌晨3时起床,自己一个人蒸包子、卖包子。
虽然刚开业生意不佳,但沙成磊在得知政府有个“江宁养老”公益助老项目后,毅然决定加入,成为养老助餐点之一。老年人来包子店买包子,可以享受政府补贴政策,早晚优惠2元、中午优惠3元。“老年人腿脚、耳朵、眼睛都不太方便,很多店不愿意做公益助老项目,我比较有耐心,所以决定为老人提供方便。”
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决定,让包子店成为附近的“人气王”。因为服务好、包子口味佳,环境干净卫生,越来越多的老人前来光顾,因为每餐要在规定的时间才能领取,许多住得较远的老人一大早就坐公交车过来。为了方便老人,沙成磊贴心地买了几张凳子摆在店门口,这些年,随着老年顾客越来越多,店门口的凳子也越添越多。统计显示,自公益助老项目启动后,在包子店登记注册的老人已有上千位,每天来买包子、馒头的老人有近500位。
采访间隙,居民陈奶奶拎着自己炒的菜来到包子店送给沙成磊,她告诉记者,自己担心沙成磊没时间吃午餐,便带来了自家刚炒好的菜。像陈奶奶这样的“老朋友”,还有很多,让沙成磊深受感动。“很多老人天天来,他们的名字、家庭情况我都知道,每天和他们相处,早就成朋友了。”
谈及现状,沙成磊直言,很热爱现在的工作,也喜欢这种“简单”的状态,希望以后可以再多开几家店。他解释,“简单”指工作内容简单,每天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把产品做好,干净卫生,老人吃得放心就会天天来;“简单”也指跟老人相处简单,自己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收获他们信任。“有时候当天包子卖不完,我会免费送给老人,能更多帮助到他们,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很有意义。”沙成磊说。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