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 览
学界头条
1.华裔学者1600万美元欺诈案疑似反转

王厚炎
图源:https://www.science.org
2024年6月,美国司法部对纽约市立大学前终身教授、华裔神经生物学家王厚炎提起诉讼,指控其在2015至2023年间在提交给NIH的经费申请中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从而欺诈取得共计1600万美元的拨款。起诉书所涉及的罪名包括通用欺诈、电汇欺诈与虚假陈述等。
据悉,这1600万美元的经费主要用于王厚炎团队研发药物simufilam,其研究宣称该药物对阿尔茨海默病具有疗效。然而,学术不端的争议引发了学界内外对王厚炎研究的广泛质疑,生物制药公司Cassava Sciences尝试使用simufilam研发药物,也在大型三期临床试验中遭遇失败,该药物随之胎死腹中。
一个由数名领域内学者组成的调查小组对此案进行了独立调查,媒体将其调查报告披露。该报告认为,王厚炎存在明显的数据管理混乱、原始数据缺失问题,并承认这“高度指向蓄意而为的科研不端”。此报告内容得到广泛传播,使得该案一度成为科研诚信领域内的焦点。
但在2025年5月,事件出现急速转折。纽约市立大学(CUNY)提交了一封公开信,表示在校方层面“不能证明王厚炎存在科研不端行为”,公开与此前调查小组的报告结论唱起反调。另一方面,关于王厚炎的审判排期原定于2025 年秋,但在10月23日,审判开始的前夕,美国司法部突然撤回了对王厚炎的起诉,并且并没有公开详述原因为何。
司法部的撤诉虽然并不等同于“认定无罪”或“犯罪事实不存在”。但是该案在刑事起诉层面程序已终止并且通常不会再次以相同的指控提起诉讼。重重疑窦致使外界对此案充满猜测。而王厚炎的代理律师则声称:最终结果证实了我们一直以来的认知,王医生无罪,我们对此感到非常激动……在过去四年里,他经历了难以置信的艰辛,目前仍在评估未来的选择。”目前,王厚炎已从纽约市立大学退休
参考文献: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justice-department-unexpectedly-drops-fraud-case-against-alzheimer-s-scientist
2.新科诺奖得主又有新进展:自体免疫疾病有望迎来突破

像这样的常见T细胞可以转化为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图源:Callista Images/Getty Images
刚刚摘得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的免疫学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教授及其团队,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最新的两篇论文中,他们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新配方”,大幅提升了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iTregs)的生成效率,有望以更高的效率治疗自体免疫疾病。
自体免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1型糖尿病和天疱疮等,源于免疫系统“误伤”自身组织,导致慢性炎症和组织破坏。坂口志文的获奖成果就是发现了可以调控这一过程的调节性T细胞(Tregs)及其基因Foxp3,能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相当于是免疫细胞的“监督员”。理论上用Tregs能够治疗自体免疫疾病,但是数量太少,培育困难。
新方法的核心在于一种精密的信号分子和化合物“鸡尾酒”组合,不仅激活Tregs的关键基因Foxp3,还诱导DNA表观遗传修饰,确保细胞的长期稳定。在小鼠实验中,这些iTregs对肠道炎症、移植物抗宿主病(一种类似自身免疫的并发症)以及天疱疮样皮肤损伤表现出持久保护:多数细胞在6周后仍保持Foxp3表达,而以往iTregs往往几天内就“叛变”失效。更为激动人心的是,该方法能从患者血液或组织中直接生成针对特定疾病抗原的iTregs,即使抗原未知也能“自动识别”——因为患者T细胞中天然携带相关“记忆”。团队已成功从天疱疮患者血液中生成人类iTregs,并计划启动临床试验,优先测试其安全性。
参考来源: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new-recipe-improves-creation-cells-could-fight-most-autoimmune-diseases
前沿研究
3.保存在一百年前朗姆酒中的标本揭示了鱼类变迁

图源:John Whalen
美国老多米尼恩大学海洋保护生物学家肯特·卡彭特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直观地感觉到菲律宾的渔业资源在迅速衰退,但是很难取得实证的材料。最近,他联合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和菲律宾西拉曼大学和罗格斯大学的科学家,利用一百多年前美国探险船“阿尔巴特罗斯号”在1907-1910年期间收集的鱼类标本,与现在菲律宾近海的鱼类进行了对比研究。
这些保存久远的鱼类标本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都保存在朗姆酒中而不是福尔马林液体,因此DNA信息保存完好。他们测试了约7.9万件标本,测序了超过5000个基因组;当代样本则从2017年起在菲律宾海湾和礁石采集逾万份,主要购自乡村市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有三种鱼类:两种马鲛鱼以及黑带雀鲷。结果令人震惊:马鲛鱼遗传多样性下降了6%,其个体数量最少时仅剩几十条,原因在于沿海重度捕捞和污染;雀鲷的遗传多样性下降4%,但偏远礁石无明显变化。这一降幅远超温带鱼类平均2%的“警戒线”。卡彭特认为遗传多样性的降低会让鱼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进一步降低,叠加全球气候的变化加速,这些鱼类的前景难言乐观。
参考来源: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dna-rum-soaked-fishes-chronicles-century-environmental-change
4.韩国考古发现距今1400年古代冰窖

图源:扶余国立文化遗产研究所
韩国国家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考古学家在首尔以南约145公里处的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的扶苏山城堡中,发现了建于百济王朝的萨比时代(公元538-660年)U形冰库,这是对该遗址的第十七次发掘。
扶苏山城在百济的黄金时代曾是政治和文化中心,拥有华丽的宫殿、庭院露台和佛教寺庙。新发现的这座冰窖长约7米、宽约8米,直接凿入岩床而成。南侧墙壁用石块加固,用来保温并减缓冰块融化速度;中央设有一个圆形排水坑,用于收集融水,避免积水破坏整体结构。冰窖内海发现了几个陶罐,被认为是用来给工程奠基祈福的用品,陶罐里发现了五个锈迹斑斑的铜钱,可能是汉代流通到唐代初期的五铢钱。

参考来源:
https://www.popsci.com/science/ancient-freezer-south-korea/
5.优异电催化材料实现“一材双效”

CCCRO电催化性能展示
高效稳定的催化是实现氢能转化突破的核心。理想的催化材料需要相对稳定的晶格骨架,应具备灵活的价态调控能力。此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龙有文团队发现CaCu3Ir4O12具有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并提出Aʹ位Cu与B位Ir协同增强电荷传输的新型催化机制。基于此,团队近期利用高温高压技术,制备出新型A位有序四重钙钛氧化物CaCu3Co2Ru2O12 (CCCRO)。
电化学测试显示,CCCRO在碱性电解液氧析出反应电流密度达到10mA cm-2时所需过电位仅为198 mV,优于商业RuO2;在析氢反应中达到10 mA cm-2电流密度所需过电位为46 mV,与商业Pt/C接近;在工业级电流密度100 mA cm-2下,CCCRO可连续运行超过500小时不衰减,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原位X射线吸收谱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显示,在析氧条件下,Cu、Co与Ru之间的三金属电子协同作用,可优化局域电子态,保持稳定的钙钛矿骨架;在析氢条件下,材料发生反应驱动的表面重构,自发形成Cu–Co–Ru合金纳米活性相,可增强电子和表面活性位点的耦合。
参考来源:
https://www.cas.cn/syky/202510/t20251021_50858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