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万的房子 150 万拿下!” 近期,银行直供房的成交案例刷屏房产圈。
阿里、京东等资产平台数据显示,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正批量挂牌房产,部分房源价格比市价低 25%。四川农信系统挂牌标的超 2.5 万个,吉林银行在售房产破 2000 套,兰州银行 2025 年直售房源较去年激增 57%,这场 “银行卖房潮” 已席卷全国。
对刚需族来说,低价诱惑难挡,但这类特殊房源背后藏着哪些门道?一文说清关键问题。

所谓 “银行直供房”,核心是银行处置的不良资产。
简单说,就是企业或个人欠银行贷款还不上,房产作为抵押物被银行通过司法程序收回。银行完成产权过户后,直接以房东身份挂牌出售,目的是快速回笼资金。
这类房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司法拍卖流拍后的 “以物抵债” 房产,比如某股份行一套抵债 1.3 亿元的资产,如今 4200 万元低价甩卖;二是银行通过法院强制执行获得的房源,像兰州农商行就通过判决拿到 200 多套住宅,集中挂牌出售。
和普通二手房、法拍房比,它的核心特点很鲜明:产权归银行所有,债权债务已剥离,交易对手是银行,流程更简洁。
银行直供房最吸引人的,就是实打实的价格优势。
广东云浮农商行一套商住房起拍价仅 8 万元,齐齐哈尔农商行的住宅起始价 9.9 万元。兰州一套 125 平的房子,151 万元成交,而同小区二手房挂牌价高达 180 万 - 220 万。
除了低价,还有两大优势:一是交易安全,银行会提前厘清产权,避开民间借贷、隐性租约等隐患,比法拍房靠谱得多;二是流程高效,传统处置需两年以上,直售模式大幅缩短周期,且不用付中介服务费。
成都购房者阿泽就靠这模式,83 万拿下主城区 90 平刚需房,比正常购房省了近 20 万,成为实打实的 “捡漏者”。

银行批量卖房,本质是应对不良资产处置压力。
开源证券研报显示,上市银行按揭不良率整体上行,部分银行涨幅超 20bp,个人经营贷不良率上升更明显,部分超 30bp。银行需要尽快变现房产,提升债权回收率。
另一方面,法拍市场遇冷倒逼银行转型。2025 年 6 月法拍房成交率低迷,平均成交折价率达 31.3%,流拍现象普遍。银行直接卖房,能避免司法流程的繁琐,加快资金回笼。
对地方银行和农信社来说,压力更突出。四川农信、辽宁农信等机构,挂牌房源都以万为单位,迫切需要通过低价快销化解风险。
低价不代表没风险,盲目入手可能踩雷。
首先要注意房源质量,部分低价房位于远郊,配套匮乏,或者是清水房,后续装修要额外花钱。其次要核实房屋现状,确认是否有人占用、是否存在欠费,这些都需要买方自理。
还要看清交易细节:过户税费、物业费由谁承担,是否有产权限制,贷款能否办理。虽然银行直供房产权清晰,但实地考察仍必不可少,避免买到 “问题房”。
业内人士提醒,远郊商铺、老旧无电梯房等资产变现难度大,即便价格低也不建议入手,刚需族优先选择主城区、配套成熟的住宅。

想入手银行直供房,记住这几步:
第一步,先查平台,阿里资产、京东资产的 “银行清仓” 栏目是主要渠道,也可关注银行公众号的推广信息;第二步,核实产权,要求银行出示产权证明和法院执行文书,确认无纠纷;第三步,实地看房,了解房屋户型、周边配套、居住现状;第四步,对比价格,和同地段二手房成交价对比,确认折扣真实;第五步,算清成本,把税费、装修费等纳入总预算,避免超支。
对投资者来说,高杠杆模式已不适用,需摒弃 “房价永远涨” 的思维;对刚需族而言,若能接受房源可能存在的小瑕疵,且长期自住,银行直供房确实是性价比不错的选择。
说到底,银行直供房的激增,是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的体现。低价背后是银行的风险处置需求,对购房者来说,机遇与陷阱并存。只有摸清规则、做好调研,才能真正捡到实惠,避免 “贪便宜吃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