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应城市融媒体中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魏昊星 ■李梦婷 焦妍
“从8月22日提交申请,到8月25日900万元贷款到账,只用了3天!这笔贷款填补了流动资金缺口,企业的订单才能顺利交付。”在应城市晶辉耀亿特种玻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辉耀亿”)车间内,公司办公室主任周新红为“商信贷”点赞。应城市作为湖北省推进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的十个试点县市区之一,近年来,通过政银高效协同,打破“重抵押、轻信用”传统信贷逻辑,辖区金融机构已累计为“商信贷”授信5.98亿元、放款4.52亿元,惠及111家中小企业。
“推动‘商信贷’落地,最大的挑战是‘银行不敢贷、企业不会贷’。”应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吴高珍坦言。为破解这一难题,该市经信局联合税务、市场监管部门,整合企业纳税记录、经营规模等数据,对全市中小企业进行“地毯式”摸排,建立动态台账,“我们给企业分类画像,既标注技术优势、订单情况等资质亮点,也明确融资痛点,为银行精准匹配提供依据,打消其风控顾虑。”
为将“商信贷”政策精准传递到企业,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应城构建“市—属地—金融机构”三级宣贯机制。“以前不知道凭信用也能贷款,听了宣讲才清楚流程。”湖北金衡新材料有限公司行政主管刘文伟说。
“商信贷”的落地,离不开金融机构在产品和服务上的变革。“我们打破‘看砖头’逻辑,转向‘看数据’。”中国农业银行应城支行行长施晋介绍,该行对接税务、司法、工商等外部数据平台,企业在线授权后,系统可自动完成智能评估,全流程线上化,时效较传统贷款提升50%以上。截至目前,该行已为27家企业放款1.43亿元。应城市的金融机构也积极跟进,应城农商行累计投放贷款1.97亿元;湖北银行已为33家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政策的温度,最终体现在企业的获得感上。晶辉耀亿作为科技型企业,曾长期受“重研发、轻资产”困扰,中国农业银行应城支行通过“商业价值信用贷”,联合第三方评估其专利价值1200万元,结合海外地标建筑订单背景,仅用15个工作日就为其发放了500万元纯信用贷款。目前企业中试线建设已完成80%,投产后年产值预计从1.2亿元增至1.56亿元。
湖北金衡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难题源于供应链中的“时间差”。企业受下游国企90—120天账期、上游“现款现货”采购的“时间差”影响,每年有4—6个月面临流动资金缺口。中国农业银行应城支行从供应链视角破局,通过接入企业用电、物流数据,验证其生产稳定性,再结合纳税、行业资质等为企业发放了300万元贷款。
“有了‘商信贷’的支持,我们敢加大研发投入、接更大的订单了!”周新红的话,道出了不少应城企业的心声。吴高珍表示,下一步,应城将加大对更小微、初创企业的摸排力度,定制适配融资方案,“湖北省计划在5个地级市、10个县市扩大试点,我们会借此契机,让更多企业凭信用‘贷’来发展新动能。”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