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厦门经济特区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沃土。厦门国际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首批“试验田”之一,自1985年诞生之日起,便以其独特的合资优势和创新的金融服务,成为推动特区经济腾飞的重要力量,在特区建设的激荡岁月中,写下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厚重篇章。近日,厦门国际银行相关人士向笔者讲述了该行在特区建设初期的奋斗历程以及金融支持特区建设的生动实践。
应运而生 开启金融开放新征程
厦门经济特区的设立,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创新探索之一。在这场历史性变革中,金融体制改革成为关键突破口。1985年,由爱国华侨李文光先生旗下的香港泛印集团有限公司(闽信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福建投资企业公司(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公司(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前身)四方合资创立的厦门国际银行应运而生,成为新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

1985年,作为新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应运而生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我们肩负着为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探路的重要使命。”厦门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原经济研究室主任、厦门国际银行原信息咨询部经理庄维明回忆道。这家银行的创立,不仅开创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先河,更标志着厦门经济特区在金融领域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作为特区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厦门国际银行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为特区建设提供金融支撑的历史使命。银行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跨境优势,通过其港澳附属机构等渠道,为特区建设引入宝贵的境外金融资源。
鼎力支持 构建多元融资新格局
在特区建设的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厦门国际银行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全力支持特区重大工程建设。1986年,在厦门高集海峡大桥(即厦门大桥)建设债券发行期间,银行营业厅出现了市民踊跃认购的感人场面。
“当时的情景太难忘了。”曾任厦门国际银行营业部经理的周志文回忆起这件事时十分感慨,“有一位顾客在半小时内两次购券,金额均超千元,他说‘多买一百元,就是对大桥建设多出一分力量’。”这种全民共建特区的热情,通过银行的金融服务得以充分释放。

厦门国际银行早期业务办理场景
厦门国际银行积极发挥境内外协同优势,深度参与厦门重点工程和工业项目建设。成立最初的十年内,累计发放贷款80亿港元,支持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基础项目建设、“三资企业”发展等。这些资金的注入,为特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在特区产业布局的关键时期,厦门国际银行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1992年,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成功吸引跨国巨头ABB落户厦门,不仅为特区引进了先进制造业,更开创了“以金融促招商”的新模式。。
锐意创新 拓展跨境金融新领域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国家外汇资金奇缺,面对特区建设中的资金瓶颈,厦门国际银行以创新思维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服务特区企业发展,展现出专业水准和创新精神。
20世纪80年代,该行率先从香港引进“楼花按揭”金融服务,为香港开发商在厦门开发第一栋高层大厦提供按揭贷款,有效解决了特区房地产开发中的资金问题。
1988年,该行在大陆率先疏通了海峡两岸之间的汇款路线,大大提高了两岸资金汇划的效率。这一突破,不仅便利了两岸经贸往来,更在两岸金融合作史上写下重要一笔。
1991年,该行迎来重要发展契机——成功引进亚洲开发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赛诺金融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国际金融机构参资入股,成为境内第一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银行。这次战略升级,不仅增强了该行的资本实力,更重要的是引入了世界先进的银行管理理念,为特区金融业与世界接轨提供了宝贵经验。
1995年,该行在香港成功发行2200万美元大额可转让浮息存款证,由七家国际金融机构认购。“这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厦门国际银行资深员工、总行金融市场部高级投资专家庄志强告诉笔者,“当时,境内银行在境外发存款证,包括在境外市场公开融资,非常少见。这不仅是厦门国际银行的突破,更是为境内银行业‘走出去’试了水、探了路。”这一举措可谓开创了境内银行在境外融资的先河,为特区建设引进了亟需的外汇资金。
面对当时外资企业大量入驻厦门的新形势,该行主动担当涉外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为TDK、ABB、林德叉车等首批入驻特区的日资和欧资企业提供专业的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该行还专门招募日语专业人才,并聘请英语教师对员工进行培训,实现在服务外资企业时的无障碍沟通,这种专业服务精神赢得外企高度赞誉。
厦门国际银行以专业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为厦门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四十年弹指一挥间,站在新的起点,厦门国际银行将继续秉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精神,坚守“金融为民”初心,全力书写金融“五篇大文章”,与特区建设发展同频共振,在特区建设中书写新的金融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