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一早,京东资产平台上,兰州农商行挂牌的“育才壹品”小区上百套住宅,以低至市场价一半的价格拍卖,却遭遇了“0出价”的流拍。
银行直接下场卖房不止出现在兰州农商行,国有大行如农业银行挂牌直售的房产标的达3436个(未去重,下同),城商行如吉林银行超2000个,农信系统如广东农信超1.2万个……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银行直供房”折扣市场,正悄然浮出水面。

视觉中国图
这些房产大多是企业或个人的“抵债资产”,按相关规定要在两年内卖完,银行试图快速盘活这些沉睡的资产,所以,价格往往只有市场价的一半。
其中有一类房子相当抢手,买方往往出高价抢拍,比如银行使用过的办公楼。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工商银行濮阳分行开发支行原办公楼,起拍价239万元,最终竟以340万元的价格拍出,超出起拍价100万元。
直供房性价比高,价格低于市场价
11月10日,兰州农商行在京东资产平台挂牌的100套“育才壹品”住宅,起拍价在7万至11万元不等,折合单价2000元/平方米,远低于约5000元/平方米的市场价。
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直至公开竞价结束,这100套房产均为“0次出价”状态。实际上,该行在此小区拥有200多套类似房源,这些房产已不是第一次亮相拍卖平台,却无人问津。
记者调查发现,从国有大行到地方农信社,纷纷从幕后走向前台,化身房产“销售”,试图快速盘活“沉睡的资产”。在阿里与京东资产平台上,多家银行正挂牌销售房产。拍卖平台甚至打出“银行直供,不计成本卖”的宣传语。
据记者统计,截至11月10日,京东资产交易平台“竞价金融资产”项下尚有414套由银行挂出的待拍住宅用房,957套商业用房,远超去年同期。
例如,京东网资产平台显示,天水麦积农村合作银行于11月12日公开拍卖多达231套房产,其中包括98套商业用房,133套住宅。住宅起拍价为50余万元至70余万元不等,折合每平方米单价约为5500元;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将拍卖一套位于银川市永宁县的公寓,面积55.66平方米,起拍价仅9万余元。
从银行类型来看,城商行与农信社成为这波直售房产的主力军。在京东资产平台上,兰州银行2024年挂牌直售房产标的1127个,2025年增至1822个;吉林银行挂牌数量超过2000个;天津银行接近1300个。
农信系统直售房产的规模更为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农信系统出售的房产标的数量超1.2万个,贵州农信系统为9618个,湖南农信系统为1370个。
相比之下,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直售房产规模较小,但也在加速推进。在阿里资产平台上,“银行直供好货”栏目下有多家推荐银行,其中农业银行挂牌直售的房产标的共有3436个,建设银行1571个,邮储银行1091个,中国银行483个,平安银行723个,民生银行637个。
处置不良债权,银行卖房“化债”
这些银行直供房源的产生,与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密切相关。一家西部地区城商行不良资产处置部门的专业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这些房产大多为企业或个人贷款的抵押物,由于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形成了不良债权。
“不过,这类所谓的银行直供房产,只是银行抵债资产处理的一个传统模式,并非银行增加了一项关于房地产的主营业务或者其他业务。”该城商行人士强调,市场需要清醒看待这类业务,避免误读。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银行处置这些标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出售债权,将债权打包以较低折扣价出售给第三方,如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另一种是抵债,有两个途径,分为协议抵债和司法诉讼抵债。目前,市场上激增的“银行直供房”,大多来源于抵债资产。
何为抵债?上述城商行人士告诉记者,协议抵债,即双方不用通过司法程序达成一致意见,完成交割,再自行处置;司法诉讼抵债即通过法院法拍程序。
“在法院拍卖环节,一般按照不低于评估价值的70%进行一拍。如果一拍流拍,二拍是在一拍价格的基础上再降20%,即二拍价格不低于一拍价格的80%。所以,两轮下来,标的物价值大约是原评估价值的56%。”该城商行人士表示。
“法拍可以理解为整个抵债过程中的前置环节,如果房产标的在法拍过程中顺利拍出,那就不存在后面的抵债资产一说了。”上述城商行人士详细解释道,抵债资产是进入司法拍卖以后流拍的这类资产,法院裁定以后,银行把这个资产接回来,过户在银行名下,然后银行再通过其他途径变卖。
兰州农商行处置沈抚新区育才壹品小区房产,正是这一过程的典型例证。沈抚新区育才壹品小区房产由沈阳智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该公司欠兰州农商行共计2.94亿元。2022年12月,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强制执行,执行金额达4.6亿元。银行通过法院强制执行获得该小区的未售住宅和商铺,完成产权过户后直接出售。
银行直供房遇冷,但银行用过的房抢手
银行直供房最大的优势在于价格。
贝壳找房网信息显示,沈抚新区育才壹品小区二手房挂牌价在5000元/平方米左右,而银行直售房产起拍单价仅为2000元/平方米,不到市场价的一半。
又如,吉林银行大连分行拍卖一处位于大连星海广场的住宅,面积270余平方米,起拍价325.04万元,折合单价为每平方米1.2万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二手房买卖平台显示,同区域住宅挂牌价为每平方米2万元左右。
尽管价格优势明显,但这些银行直供房源的成交情况并不理想。以兰州农商行处置的沈抚新区育才壹品小区房产为例,虽然价格一降再降,目前挂牌价低于市场价50%以上,却未能促成一套成交。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银行直供房的成交情况呈现分化态势,有几类资产较受欢迎:闹市区的商业用房、独立办公用房以及稀缺住宅。其中,银行用过的房产往往更受市场青睐。
例如,工商银行濮阳分行开发支行原办公楼起拍价239万元,最终以340万元的价格拍出;该分行濮阳县支行原办公楼起拍价416万元,最终以465.2万元拍出。
银行加速处置房产的战略转向,背后是一场效率与价值之间的艰难平衡。
一位熟悉拍卖的司法界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一方面,从贷款违约、司法诉讼到最终通过法拍变现,整个周期动辄两三年之久,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一过程可能进一步拉长,时间成本与资产贬值的风险与日俱增。
另一方面,传统的“法拍”路径遭遇寒流,银行不得不开辟“直售”新战场。克而瑞研报显示,2025年6月,法拍房供应规模创下年内新高(3.2万套),市场承接力明显不足,成交率低迷。
“当法拍这条路不好走,将资产直接‘以物抵债’过户至银行名下,就成了现实的选择。”前述城商行人士点破了当前“银行直供房”激增的核心逻辑之一。大量房产在法拍市场上流拍后,最终以抵债形式转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形成规模可观的存量资产。银行从债权人变身为产权人,其主动下场销售,实则是被动承接了法拍回流资产。
然而,这种看似被动的加速处置,从银行整体的资产质量视角审视,却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根据开源证券的研报,上市银行今年中报显示,按揭贷款不良率确有上行趋势。但由于有充足的抵押品作为安全垫,加之近期利率调降显著缓解了居民的还款压力,按揭贷款的风险整体仍在可控范围内。
此时,银行选择将沉淀在账面上的抵债房产加速变现,一方面可以回笼宝贵资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优化资产质量指标,为应对挑战预留出更充足的安全空间。
信息与刚需“绝缘”,需更高效处置渠道
近年来,银行收到的抵债房产增多。对此,前述城商行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行业内的策略是“不到万不得已不接”。
这是为何?该人士对记者透露,有两方面原因。
“房产抵债回来后,变为表内资产,会消耗资本。”该城商行人士直言,这类资产的风险权重远高于其他资产;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根据监管规定,银行抵债资产有处置时限,但往往难以及时处置,从而成了银行手里的“烫手山芋”。
《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不动产和股权应自取得日起两年内予以处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二条也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质权而取得的不动产或股权,应当自取得之日起两年内予以处分。
“监管规定在此,但这类房产一两年内根本卖不出去。”该城商行人士进一步表示。
此外,银行直供房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市场接受度。在一位股份行人士看来,银行通过电商平台处置抵债资产,看似直面全国客群,实则与真正有需求的潜在买家之间横亘着一条“信息鸿沟”。
该股份行人士指出,问题的核心在于渠道错配。这些挂牌信息密集曝光于一线投资客或高频网络用户视野中,但他们并非几万、十几万元一套的低线城市房产的“有效客户”;而身处当地、最有可能接手这些房产的刚需购房者,却往往因不熟悉或极少接触专业的资产拍卖平台,从而与这些高性价比的房源失之交臂。这种供需双方难以精准对接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银行直供房的整体去化效率。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