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产局科员到“黄金爱马仕”,股价飙升超过十倍,“黄金局”背后是一场高溢价的资本狂欢
2024年6月,一家名为老铺黄金的公司登陆港股,发行价40.5港元。不到一年,其股价飙升至798港元,涨幅超18倍,市值一度突破1460亿港元,甚至超越周大福、逼近腾讯。这家仅有36家门店的“小公司”,如何用“古法黄金”撬动千亿市值?背后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商业模式与资本游戏的共振。
一、股价神话:从“十倍股”到“黄金茅台”
老铺黄金的股价曲线,堪称港股近年最疯狂的资本故事。2024年金价屡创新高,伦敦金价突破2880美元/盎司,但传统黄金品牌却因消费疲软陷入增长停滞。老铺黄金却逆势狂飙:
业绩爆炸式增长:2024年营收85.06亿元,同比增167.5%;净利润14.73亿元,暴涨253.9%。单店坪效3.28亿元,超越爱马仕,成为SKP、万象城等顶奢商场的“排队王”。
市值碾压行业巨头:以不足周大福0.5%的门店数量(36家vs 7520家),市值一度超越后者,市盈率(TTM)高达82倍,远超周大福的16.7倍。
支撑这一神话的,不仅是金价上涨,更是一套“奢侈品化”的黄金生意经。
二、商业模式:古法黄金的“奢侈品公式”
老铺黄金的商业模式,本质是将黄金从“保值品”重塑为“奢侈品”,其核心套路可拆解为三大维度:
1. 定位差异化:抢占高净值人群心智
“黄金界爱马仕”人设:主打“古法工艺+非遗技艺”,将花丝镶嵌、金银错等非遗技法包装为品牌护城河,产品均价高达1353元/克(同期市场金价约882元/克)。
精准选址策略:门店全部入驻SKP、万象城等顶奢商场,与LV、爱马仕为邻,强化高端形象。截至2024年底,全国十大高端商场覆盖率达80%。
2. 定价策略:一口价的“心理游戏”
拒绝“按克卖”:采用“一口价”模式,剥离金价波动对消费心理的影响。例如,一款15.11克的项链标价2万元(约1353元/克),远超当日金价,却因设计溢价被接受。
年度两次调价:通过定期涨价(如2024年3月、9月)制造“买涨不买跌”的紧迫感,2025年2月宣布调价前,门店甚至出现“排队五小时仍断货”的盛况。
3. 营销组合拳:饥饿营销与会员体系
限购与断货营销:热门款长期缺货,每日限购5件,消费者需排队两小时进店。代购黄牛甚至为抢货“磕掉牙”,话题度拉满。
黑金会员体系:累计消费50万元可升级黑金卡,享5%折扣。会员代购占比高达80%,形成“高净值客户裂变”效应。
三、财务密码:高毛利与“存货魔术”
老铺黄金的财报数据,暴露了其商业模式的另一面——高毛利依赖与库存风险。
1. 毛利率超40%的“黄金印钞机”
2024年毛利率41.3%,远超周大福(31.4%)、老凤祥(9.21%)。
溢价来源:足金镶嵌产品毛利率达45.8%,占比56%。通过复杂工艺(如金胎烧蓝)和品牌故事,将黄金加工成本转化为奢侈品溢价。
2. 存货“双刃剑”
2024年存货激增至21.08亿元,占流动资产71.4%,周转天数205天。
金价上涨的红利:存货按市价重估贡献60%利润,但若金价回调,可能引发减值风险。
四、隐忧:狂欢背后的“泡沫标本”?
尽管老铺黄金风光无限,其商业模式已显裂痕:
1. 工艺空心化危机
41%产品依赖外包生产,研发投入仅占营收0.2%,远低销售费用(15.1%)。周大福、菜百等巨头加速布局古法黄金赛道,老铺市占率已从14.5%跌至2%。
2. 解禁与估值泡沫
2025年6月,86.44%的股份解禁,大股东套现压力巨大。当前市净率(PB)36.7倍,净资产仅28.97亿元,市值与资产严重偏离。
3. 金价“赌局”风险
若金价下跌,“一口价”产品性价比优势瓦解,存货重估收益反转为亏损。
五、“资本神话”到“真奢侈品牌”
老铺黄金若想延续神话,需解决三大命题:
1. 工艺自主化:并购非遗工坊,将研发投入提升至3%以上,摆脱外包依赖。
2. 文化叙事升级:联合故宫等IP推出联名款,强化“宫廷工艺”标签,而非仅靠涨价。
3. 对冲金价波动:增加黄金期货持仓,锁定成本,避免业绩“看天吃饭”。
结语
老铺黄金的崛起,是消费升级与资本杠杆的合谋。它用“古法工艺”讲了一个高溢价故事,用“饥饿营销”制造稀缺幻觉,用“金价上涨”放大财务杠杆。然而,当工艺空心化遭遇竞争红海,当解禁潮碰撞估值泡沫,这场黄金盛宴或许正在接近尾声。能否从“资本快钱”走向“品牌长红”,考验着老铺黄金的定力与智慧。
(数据来源:老铺黄金年报、招股书、中国黄金协会、第三方研报,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