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就在2025年7月,中欧关系这片舞台上,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戏码正在上演。
欧盟27国突然宣布对俄制裁,居然把中企和中资银行列入黑名单,这理由简直牵强到让人哭笑不得,说是这些实体被认为与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有关,可根本拿不出任何证据。
更绝的是,没过多久,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要来中国访问,这前脚制裁,后脚求合作,欧盟这操作把大家都整懵了,中欧关系一下子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冯德莱恩(资料图)
欧盟这轮制裁,看似是冲着俄罗斯去的,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真正的目标是中国。欧盟睁着眼睛说瞎话,把正常的经贸活动污蔑成“支持俄军事行动”,这摆明了就是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想借此切断中俄之间的经济纽带。
再看看这27国“一致”的背后,其实有着美国的影子。美国一直想让欧盟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在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更是不遗余力地施压。尽管斯洛伐克等国之前反对对俄过度制裁,但这次涉华决定,27国却“罕见一致”,这哪里是什么共同立场,分明就是对美国霸权的无奈妥协。
中方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迅速发声,强调“中俄企业正常交往合作不应受干扰”,还明确警告“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权益”。这态度,表明了中国绝不会容忍正常经贸关系被无端政治操弄,反击的号角已经吹响。
欧盟这制裁看似“强硬”,实则漏洞百出,背后隐藏着诸多矛盾和困境。先说经济依赖这一块。欧盟和中国的经贸联系那可是相当紧密,德国、法国等核心成员对中国市场那是高度依赖。德国汽车、精密仪器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15%以上;法国葡萄酒、奢侈品在华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一旦中方反制,欧盟经济肯定得“伤筋动骨”。
冯德莱恩(资料图)
再看看欧盟内部,那简直就是一盘散沙。“团结”只是表面现象,德国为了经济利益,想通过谈判缓和矛盾;波兰等中东欧国家依赖美国能源,主张强硬;希腊、葡萄牙等南欧国家担心贸易战冲击旅游业复苏;法国则强调“战略自主”,呼吁更强硬反制。这种分歧导致欧盟在制裁问题上根本无法形成统一意见。
还有安全困境这一难题。欧盟很多国家在军事安全领域高度依赖北约框架下的美国合作,部分成员担心和中国“过度亲近”会惹恼美国,影响自身的安全保障。这种“安全优先”的思维,让他们在经贸决策上左右为难,既想和中国合作缓解经济压力,又不敢违背美国的战略意图。
面对欧盟的“无理制裁”,中方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展现出了十足的底气。在反制方面,中国有着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内需市场,手段自然多样且精准。就像历史上中美贸易战那样,中方通过稀土出口管制、关键产品限制等手段,让美方迅速让步。这次要是欧盟还不知悔改,中方也可以出手,收紧对欧盟企业在华关键领域的投资审查。
不过,中方也没把对话的大门关上。中欧会晤可是关键契机,中方一直强调“合作共赢”,如果欧盟能认识到错误,回归理性,这次会晤说不定能成为修复关系的转折点;要是继续执迷不悟,那合作成果可就危险了。
冯德莱恩(资料图)
欧盟的摇摆不定,说到底就是美国“霸权施压”和自身利益诉求博弈的结果。美国对欧盟的施压从来就没停止过。特朗普宣布自8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加征30%关税,理由是“欧盟贸易壁垒导致美欧逆差”。同时,美国还玩起了“针对性分化”的把戏,提出对农产品征收关税,故意放大法国与德国的分歧,想把欧盟变成自己的“棋子”。
欧盟现在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要是完全听美国的,那中国市场这个“救命稻草”可就没了;要是坚持独立立场,又得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和安全威胁。这种困境让欧盟的“摇摆”看起来无奈,但也逼得他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到底是继续当美国的“附庸”,还是和中国一起维护多边主义?
欧盟的制裁和冯德莱恩的访华,就像一场充满悬念的大戏。中国一直主张“和而不同”,愿意和欧盟平等对话解决分歧。但对话得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如果欧盟还是执意把经贸关系政治化,最后吃亏的肯定是自己。希望欧盟能看清形势,别再执迷不悟,不然真的会自食恶果。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看看这场大戏最终会如何收场。
上一篇:特朗普将于周四访问美联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