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日照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杨宝峰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部署提升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相关工作,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循环。与此同时,随着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供应链金融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存货融资作为供应链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物的信用”为重要抓手,构建“主体信用+交易信用+物的信用+数据信用”的多维评估体系,在破解企业“资产沉睡”“信用缺失”等困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存货融资业务,既是满足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举措。
1. 法规行规政策护航发展
近年来,存货融资业务相关法律依据、标准等相继落地。2020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我国动产和权利担保制度进行了完善。2020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动产和权利统一担保登记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2021年初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上线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极大便利了金融机构存货融资业务开展。2022年9月原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推动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提供了遵循。2024年12月《仓单要素与格式要求》(GB/T30332-2024)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仓单管理规范化水平。2025年3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动产融资监管仓业务规范》,明确了监管仓业务规范、数字化能力要求和风险控制基本要求。
2. 科技进步推动存货融资升级
在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数字仓储、智慧物流、数字港口等新型基础设施快速普及,为存货融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助力解决传统存货融资的银企信息不对称、重复质押等难题,存货监管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转变。通过智能立体仓库、视频监控AI分析、数字孪生技术及传感器、电子围栏等物联网设备的应用,实现仓储的可视化管控。依托北斗定位、车联网、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等技术,实现货物全生命周期动态追踪,数据比对、自动预警使有些存货融资场景设立后即无需人工参与,道德风险与操作风险的控制能力有效提高,增强银、企、仓储、监管各方信任。
3. 产业金融双重需求激发活力
据人民银行《2023年金融稳定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存货资产达130万亿元(占GDP比重114%),但存货融资余额仅8.2万亿元(6.3%)。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因缺乏不动产抵押难以获得信贷支持,而大量存货资产“沉睡”在产业链各环节,制约了企业扩大再生产与技术创新。这一矛盾凸显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结构性短板,也预示着一片亟待开垦的“金融蓝海”。通过创新存货融资模式、完善供应链金融生态,有望撬动万亿存量资产价值,为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
作为地方城商行,日照银行立足港口区位优势和省市重点产业链,提供“港口+物流+金融”集成服务,从2008年就定位打造“物流银行”品牌。近年来,日照银行积极响应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决策部署,抢抓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蓬勃发展风口,加强存货融资探索实践。
1. 以山东港口为支点,丰富存货融资产品体系
日照银行以日照为根基,沿胶东城市群和鲁南经济带,部署一基两翼战略布局,在山东港口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所在地市设立5家分行。围绕港口自生态、腹地生态、城市生态“三个生态”,和18亿吨吞吐量3.68万亿货值的庞大市场,搭建现货及未来货权融资产品,推动“货物流向哪里,日照银行的金融服务就跟到哪里”,在港产城融合发展中当好“金融合伙人”。
(1)推出“新常态下动产质押融资业务解决方案”。2015年面对港口大宗商品信用下滑的严峻形势,日照银行联合日照港、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无锡感知集团,推出“新常态下动产质押融资业务解决方案”,通过“控单、控货、控资金、控风险”,整合银行、港口、交易中心、物联网金融等各方资源,全面优化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流程,重塑银、港、企信用体系,为促进外贸进出口探索出一条新路。
(2)升级电子仓单质押融资,推出未来货权质押融资业务。2019年日照银行与山东港口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运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升级传统动产质押融资业务,直连山东港口作业系统,获取仓储、物流等关键节点数据,生成电子仓单,使货物与仓单要素一一对应,将港口货物升级为可信的数字资产,助力港口向物流港、贸易港、金融港转型。为助力港口大宗商品进出口企业发展,日照银行通过信用证、提单条款和船货代理公司的合作管控货权,通过未来货权模式支持企业进口采购,推出未来货权质押融资业务,丰富存货融资产品体系。目前日照银行是山东港口集团、山东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电子仓单业务首家合作银行,2024年3月1日共同推动山东港口港云仓场景上线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并办理全国首笔业务。
央视新闻报道日照银行创新推出电子仓单质押融资业务
2. 沿港口腹地生态,拓展存货融资应用场景
(1)沿“一港双通道”,存货融资赋能产业发展。日照银行与六六云链、京东科技、中信梧桐港、海尔卡奥斯等先进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对青岛、济南、潍坊、日照等10个地市的24家仓库、厂区进行数字化金融监管仓升级改造,推动“实物、货位、标识、电子账目、数字权证”相符,在港口腹地及黄河流域厂区、物流园区、保税区、数字仓库,拓展存货融资应用场景。同时日照银行通过“前港后厂”模式,拉长产业链融资链条,与行业重点企业深化合作,赋能“采购—物流—生产—仓储”链条存货资产。2023年5月获批成为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期综合业务平台贷款合作银行,业务模式向“标准仓单+非标准仓单”两种模式延伸。
日照银行通过“黄海之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与产业平台、金融科技平台系统直连,实现存货数据实时传输、状态有效管控、价格线上管理,以及仓单注册、融资申请、仓单质押、合同签订全流程线上操作。截至目前累计办理存货融资超400亿元,融资货品拓展至铁矿石、煤炭、大豆、原油、橡胶、石油焦、玉米、木材等20余种。
(2)融入产业生态,打造存货融资行业模式。日照银行聚焦商贸流通行业特点,与优质仓储物流核心企业合作,推出商贸流通行业特色解决方案“商链通”。通过智慧物流、数字仓储等技术的运用及核心企业信用赋能+货物全程管控的合作模式,运用大数据画像、智慧仓储技术,识别园区内仓储客户的资金需求,实现有货即有资金,为农副产品、宠物食品、木材、聚乙烯等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在采购、物流、仓储等环节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日照银行加强数字供应链金融场景与产业链的融合应用,与商贸流通行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注入金融“活水”,推动“链动商城”向青岛、枣庄、日照等地市复制推广,为更多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截至目前累计落地“商链通”场景15个,办理融资12亿元。
3. 筑牢防线,强化存货融资风控合规管理
日照银行从制度优化、技术赋能、合作生态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风险防控体系,将存货融资风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1)数字赋能,穿透货权管理。一方面源头管控存货融资客户准入门槛,重点服务资金用于实体经营、背景真实的贸易。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改造产业链企业厂区、库区,直连获取企业上游采购、合同订单、仓储存货、下游销售数据,建立“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四流合一的风控体系,提供全产业链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
(2)跨机构风控协同,动态管控。一是设立盯市岗,指定专人负责,同时接入上海钢联、山东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建立大宗商品市场行情和价格波动动态预警模型,触发阈值自动提示补货或还款。二是通过企业征信数据(央行征信、工商信息)、税务、司法、进出口通关等第三方数据,做好企业经营情况贷后预警管理。三是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如中储、中外运)驻场监管质押货物,同时联合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组合汇率避险产品,制定套期保值方案,建立价格对冲、保险保障的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覆盖货物灭失、价值下跌等风险。
(3)积极参与标准体系建设,合规操作。日照银行作为中物联、中仓协、中仓登等合作单位,全程参与《大宗货物电子仓单》《大宗货物电子运单》行业标准制订及《仓单要素与格式要求》国家标准修订工作,积极推广《动产融资监管仓业务规范》团体标准,助力构建数字仓储、数字贸易、数字金融三位一体新型供应链金融生态。
日照银行大楼外景
1. 标准化建设:推动行业规则与监管协同
存货融资作为改善中小企业信用条件、提升企业融资可得性的重要工具,受到金融机构的高度重视与中小企业的普遍欢迎。但纵观整个行业,存货融资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行业规则与基础设计建设仍需强化。一方面目前对于仓单平台、监管公司、仓库管理要求、等级标准等,虽行业协会在推进建立,但缺乏强制执行力和权威性。建立针对仓单,特别是非期货交易所标准仓单的出具、背书流转等制定专门政策法规;明确监管仓库等级,监管公司能力等评价管理体系。以美国对仓单管理为例。在美国能够开具仓单的仓储管理企业及其管理的仓库均需经过政府的准入审核,并定期接受抽查和管理。另一方面法律规范仍不尽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虽规定仓单是提取仓储物的凭证,但未明确其“物权凭证”或“债权凭证”属性。且非标仓单缺乏统一的质押登记机构、强制标准和操作规范。实务操作中,若同一货物被重复质押(如单货同押或重复开具仓单),即仓单质押与动产抵押竞合时,如何协调“交付”与“登记”两种公示方式,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
2. 生态化协同:推动产业生态多方共赢
目前,存货融资在风险管控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基本实现“看得见”(通过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存货动态监控)和“管得住”(依托智能风控模型和仓单质押管理有效控制风险)。然而,在“卖得掉”环节仍存在面临配套系统平台和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缺乏高效变现渠道,导致处置周期长、折价率高,制约金融机构业务拓展意愿,影响资源的高效流通与价值释放。
建议加快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二级交易平台、失信公示信息查询平台等配套设施。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多方参与的协作网络,加快实现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和效率提升。
3. 社会责任:扎根实体经济发展存货融资
存货融资的本质是让“物的信用”转化为服务实体的动能,是金融本质的回归与生态体系的重构。作为服务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实践,存货融资通过数字融合优化产融对接、提高金融可得性、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防控金融风险。金融机构推动存货融资深度融入产业体系,通过仓单标准化、资产数字化、风控智能化,积极探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合格抵质押品范围,扩大融资覆盖面,激活百万亿动产市场,打通产业链资金堵点。让更多钢铁、粮食、生物活体等动产转化为可信融资标的,实现“动产流动、资金充盈、产业繁荣”的良性循环,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精准金融支持,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文刊发于《金融电子化》2025年5月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