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军律师.
如需帮助可关注,私信必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务的普及,银行储蓄卡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然而,技术的进步也使得不法分子获取储蓄卡密码并伪造储蓄卡骗取存款的手段日益多样化。在实践中,对于这类因密码泄露和伪造储蓄卡导致存款被骗取的纠纷,在是否作为民事案件受理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导致司法裁判尺度不统一,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也给储户和银行的权益保护带来了困扰。
那么,如果储蓄卡密码被泄露导致存款被他人骗取,能起诉银行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银行储蓄卡密码被泄露导致存款被他人骗取引起的储蓄合同纠纷应否作为民事案件受理问题的批复》中明确:
因银行储蓄卡密码被泄露,他人伪造银行储蓄卡骗取存款人银行存款,存款人依其与银行订立的储蓄合同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
该批复明确了在特定情形下,即银行储蓄卡密码被泄露且他人伪造储蓄卡骗取存款,存款人依据储蓄合同提起民事诉讼时,法院受理的态度为应当依法受理,为后续的司法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方向。
该批复的出台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它维护了金融秩序的稳定。明确此类纠纷的受理规则,有助于解决金融交易中出现的矛盾和争议,使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进行,增强了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任。
另一方面,有力地保障了储户的权益。为储户在遭受存款损失时提供了有效的司法救济途径,使储户的合法财产权益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体现了法律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同时,也促使银行不断完善自身的安全防范机制,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整个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批复的核心要点在于确定了此类储蓄合同纠纷作为民事案件受理的条件。当满足银行储蓄卡密码被泄露、他人伪造储蓄卡骗取存款这两个关键前提,并且存款人基于与银行订立的储蓄合同提起诉讼时,人民法院必须依法受理案件。这一规定明确了此类纠纷的民事案件属性,避免了司法实践中因案件定性模糊而导致的受理争议。
周军律师提醒,该批复对储户而言,这意味着当遭遇上述情形的存款损失时,储户有了明确的司法救济途径,可以通过民事诉讼向银行主张自己的权益,要求银行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从而保障自身的合法财产权益。储户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妥善保管银行卡和密码,如发现银行卡被盗刷,应及时采取挂失、报警等措施,留存相关证据,以便在后续维权中处于有利地位。
遇到相关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寻求有效的法律帮助,以免错失维权良机。
如需帮助可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周军律师聊案子”。
普及法律常识,帮您维护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