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美国,这个一贯以“自由开放”自居的国家,如今正朝着越来越“设防”的方向滑行。当地时间8月4日,美国政府正式发布通知,将于8月20日启动一项试点计划,要求部分旅游和商务签证持有者缴纳高达1.5万美元的“保证金”,才能获准入境。尽管名义上是打击签证逾期居留行为,但这种经济壁垒式的制度设计,不啻于一纸冷酷的“劝退令”,无声中把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潜在旅客挡在门外。
这项试点计划的细节并未完全公开,但美方已明确指出,其对象将锁定“签证逾期率高或信息审查不足国家”的公民。这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漏洞百出,充满歧视性的暗示与操作空间。所谓“逾期率高”到底是何标准?过去数据是否公正?“信息审查不足”是否暗藏地缘政治选边?没有任何答案,只有权力的任性。领事官员将被赋予自由裁量权,有权“豁免”部分申请人,这种人为主观判断,只会将移民制度推向更大的不透明与不平等。
更重要的是,1.5万美元并非一个“象征性数字”。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公民而言,这是一道经济天堑,轻易就能阻止他们踏上赴美之路。 而即便是经济能力尚可的申请者,这种强制缴纳巨额保证金、离境后再返还的机制,也将使入境行为本身变得风险重重。美国所标榜的“全球人才引进”“国际开放协作”,在这一纸计划面前,变得讽刺至极。这是一个超越签证层面的信号:美国不再欢迎你,尤其不欢迎那些它视为“麻烦制造者”的国家公民。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美国对入境者设置高额保证金,既是国内政治博弈的投射,也是全球大国博弈中对“非本阵营国家”的软钳制。在2024年总统大选中,围绕“移民管控”“边境安全”的激进言论成为特朗普阵营的宣传主轴。在新一届政府上台后,从重新修订H-1B签证程序,到大幅削减人道主义庇护名额,再到现在的入境押金试点,无不是围绕“移民焦虑”所作出的系统性打压与收紧。这不仅是国内民粹主义的胜利,更是华盛顿对全球不确定性加剧后的惯性应激反应。
而这一政策出台的国际背景,也不容忽视。 当前,美国在亚太、中东和东欧多线同时施压,其盟友体系的凝聚力遭遇现实考验。如何在不扩大军事成本的前提下维护影响力,便成为白宫的难题。而在移民、签证、经贸等非传统安全领域设障,既可以显示“强硬姿态”,又可将焦点从自身内部危机转移出去。美国不断通过这些小动作,试图对所谓“非稳定国家”释放敌意和压制,却忽略了全球交往的根本精神——相互尊重与公平对待。
尤其讽刺的是,就在美国政府宣布此计划的同一周,加拿大山火烟尘再次导致纽约市空气质量严重下降,提醒世界气候治理的全球化本质。而在国际公共事务中,正是来自全球各地的人才与声音推动了美国科研、教育与文化的繁荣。今天的“设限”,不过是饮鸩止渴的短视操作。若真正施行一年,这项政策不仅不会减少“非法滞留”,反而会促使更多人选择“绕开系统”,从而削弱合法移民机制的信用与执行力。
所谓“保证金机制”也不是美国首次试水。 早在2020年,特朗普政府便曾提出类似计划,遭到大量法律组织、人权机构与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当时,该政策在实施前被拜登政府叫停。而今,再度复活,说明当下的华盛顿已无法掩饰对全球秩序的失控恐慌。曾经的“灯塔国家”,如今正变身为“高墙国家”。从边境围墙到签证押金,美国的心态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不再自信于自身吸引力,而寄望于人为设置门槛控制流动。
这一趋势若持续发展,势必会对全球人才、资本和信息的自由流动构成阻碍。 在一个高度全球化的时代,将签证作为地缘工具,将游客视作潜在威胁,将经济手段当作政治武器,或许在短期内能够满足民意情绪的宣泄,但长远看只会使美国自身更加孤立。这项所谓的“保证金试点”无异于用脚踢开了世界的大门,却还期待别人继续将它视为中心。可惜,这样的幻觉,终将被现实击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