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银行零售贷款"量增价减"!一季度不良转让暴增7.6倍,折扣率创新低
银行业零售贷款市场正经历明显调整期。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规模大幅增长,但价格持续走低,反映出银行机构对零售业务风险管控更加审慎。这种现象背后有深层次原因,值得关注。
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市场变化
银行对零售业务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不断加大。2025年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成交规模达370.4亿元,同比增长超7.6倍。这一增长趋势背后有多重因素。
转让市场呈现出"量增价减"的特点。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市场两个关键指标创下近两年来次低水平:未偿本息折扣率降至4.1%,本金回收率仅为6.9%。这表明银行为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愿意接受更低的转让价格。
从资产类型看,个人消费贷款占据主导地位,转让金额达268.2亿元,占比72.4%。信用卡透支和个人经营贷分别占14%和13.5%。其中经营贷平均折扣率最高,为6.8%;消费贷折扣率最低,仅为3.8%。
银行零售业务经营趋势转变
多家上市银行一季报显示,个人贷款增速普遍低于各项贷款整体增速。建行、交行、招行、中信等银行的个人贷款增速均明显落后于全行贷款增幅。更值得注意的是,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此前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的股份行,一季度个贷余额不增反降。
消费贷和信用卡业务表现尤为疲软。招行消费信贷业务余额一季度环比下降;平安银行消费性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3.2%;多家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也出现下滑。这反映出银行正在审慎控制零售信贷业务风险。
行业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央行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显示,今年以来住户短期消费贷款余额在10万亿元水平线上波动,4月末较年初减少约3169亿元。这表明居民消费信贷需求仍然谨慎。
银行零售业务转向审慎经营的背后,是不良资产处置难度加大和价格走低的现实压力。一位股份行零售条线负责人表示:"部分银行这两年零售新生成不良在上升,还没有见顶。"招行一季报数据显示,该行零售不良率由去年末的0.98%上升至1.01%,不良额增至361.25亿元。
银行业正通过多种方式应对零售资产质量压力,包括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和清收力度,增加信用减值损失计提,以及优化客群和资产结构。在此背景下,银行需要平衡零售业务发展速度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当前零售业务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