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港股市场在南向资金与上市公司回购的双重驱动下,走出了一波结构性行情。截至8月19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950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同期港股上市公司回购金额突破1000亿港元。尽管近期市场波动加剧,但机构普遍认为,港股流动性充裕、估值性价比突出,下半年有望在震荡中延续上行趋势。
南向资金“买爆”港股:单日净流入创纪录,金融科技成最爱
南向资金已成为港股市场最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9日,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9588.81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翻倍,其中8月15日单日净流入高达358.76亿港元,刷新历史纪录。从持仓结构看,南向资金对金融、信息技术、可选消费行业配置最为集中,持仓市值分别达1.46万亿、1.18万亿和7536亿港元。
个股层面,腾讯控股以5800亿港元的持仓市值稳居榜首,建设银行、中国移动、小米集团等蓝筹股紧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南向资金近期加速流入低估值板块,近一个月对金融、信息技术、医疗保健行业净买入金额分别达416亿、320亿和220亿港元,阿里巴巴、腾讯、中国人寿等个股获大幅加仓。
“南向资金逆势流入特征显著,8月15日港股大跌时仍净流入超300亿港元,显示内地投资者对港股稀缺性资产的配置需求强烈。”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易峘指出,当前南向资金在港股通成交占比突破40%,流动性宽松格局有望持续。国泰海通海外策略团队更预测,2025年全年南向资金增量或超1.2万亿元,下半年港股将迎来“增量资金市”。
回购潮降温:科技巨头“缩水”,消费板块崛起
与南向资金的火热形成对比的是,港股上市公司回购步伐明显放缓。截至8月18日,今年共有216家公司实施回购,累计金额1074.8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645.5亿港元下降约35%。不过,参与回购的公司数量从209家增至216家,显示更多企业加入稳定股价行列。
行业分布上,科技与金融板块仍是回购主力。腾讯控股以405.93亿港元回购金额领跑全市场,汇丰控股、友邦保险分别投入225亿和177亿港元。但美团、小米等明星股回购力度大幅减弱,美团今年仅回购3.92亿港元,较去年的233亿港元缩水98%;小米回购金额也从36.77亿港元降至2.25亿港元。
消费领域回购则呈现爆发式增长。周大福、百胜中国、名创优品今年以来分别回购15.73亿、7.42亿和3亿港元,而去年同期这三家公司均未进行回购。浙商证券分析认为,回购降温主要受半年报静默期限制,但消费股估值修复预期或推动更多企业加入回购队伍。
机构激辩后市:震荡上行仍是主基调
在资金面与基本面的双重支撑下,港股今年以来表现强劲。截至8月19日,恒生指数累计上涨25.24%,恒生科技指数涨24.04%,估值水平从年初的8.96倍提升至11.46倍。不过,近期市场波动率明显放大,8月以来恒指日均振幅超2%,引发投资者对行情持续性的担忧。
“当前港股处于业绩真空期与政策观察期,指数震荡中枢上移但波动加大,正是调仓换股的窗口期。”易峘建议,重点关注中报业绩超预期的游戏、互联网电商龙头,以及估值修复空间较大的创新药和大金融板块。中国银河证券策略首席杨超则指出,港股中报业绩好于预期的板块有望补涨,政策利好的AI产业链、反内卷行业同样具备配置价值。
外资机构对港股科技股前景尤为乐观。瑞银财富管理认为,随着先进芯片获取便利性提升,DeepSeek R2等AI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将加速,推动科技股估值持续扩张。该机构建议超配娱乐平台、在线游戏、云服务等领域龙头,并看好国企改革背景下的金融、电信板块红利机会。
结构性机会凸显:高股息与成长股“两手抓”
面对市场波动,机构普遍建议采取“核心+卫星”策略。一方面,配置电信、能源等高股息板块获取稳定收益;另一方面,布局互联网、生物医药等成长赛道捕捉超额回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对中芯国际、理想汽车等硬科技企业加仓明显,近一个月净买入金额分别达40.63亿和30亿港元。
“港股当前估值分位数处于历史中上水平,但与A股、美股相比仍具性价比。”杨超强调,在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国内经济复苏背景下,港股有望吸引更多全球资金配置。不过,他也提醒投资者关注地缘政治风险与海外流动性收紧可能带来的短期冲击。
从长期视角看,港股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随着南向资金话语权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改善,以及AI、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崛起,港股有望从“估值洼地”转型为“成长高地”。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借道港股通ETF或行业主题基金参与,或许是分享这场“资金盛宴”的更优选择。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