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刚刚谈到歼-10CE所面临的现实处境,今天“Defence Security Asia”网站就曝出,孟加拉国计划采购12架歼-10CE的消息。整体来看,这一进展与此前的预测几乎完全一致,甚至某些方面还更加明确和迅速。虽然采购数量比外界早前推测的稍少一些,但背后的动因和逻辑却非常清晰。

早在十年前,孟加拉国就已经开始筹划更新空军战斗机队伍。当时,俄罗斯向其提供了10亿美元贷款,并出口了雅克-130教练机,因此一度有不少人认为孟加拉国将会进一步采购苏-30或者米格-29M。不过,由于当时孟加拉国在外交和经济上与印度和西方国家联系紧密,他们更倾向于考虑欧洲的“台风”战斗机。孟加拉国空军对这款战机并不排斥,还多次派遣代表团前往欧洲进行考察。然而,欧洲战斗机采购价格昂贵,维护成本同样高昂,孟加拉国经济条件有限,迟疑再三,最终还是未能成行。“台风”差点就进入孟加拉国空军的装备序列,却终究功亏一篑。

局势在去年发生了重大变化。孟加拉国内爆发冲突,前总理下台并逃往印度,但印度拒绝引渡,使得孟加拉国新政府在外交和安全层面陷入了更加紧张的处境。恶化的东部安全环境,加上迫切需要外部支援的政治与经济局势,使得新政府不得不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去年年底,孟加拉国与中国开始接触,提出采购歼-10CE、VT-4主战坦克和SH-15火炮等武器。今年春季,孟加拉国高级代表团正式访华,并在公开场合表达了采购意愿,得到了中方的积极回应。

更为巧合的是,不久之后印巴空战爆发,歼-10CE和SH-15在实战中的优异表现,进一步坚定了孟加拉国的信心。为了加快采购进度,孟加拉国不仅和中方保持高频接触,还打破数十年来的惯例,派遣代表团前往巴基斯坦,参观SH-15与VT-4的生产线。这一动作说明,孟加拉国不仅仅是为了购入新装备,还希望在本国境内建立组装产线,借助新技术来改造和升级现有装备,同时也对巴基斯坦的实战经验表现出浓厚兴趣。毕竟,能够在180公里外击落印度“阵风”的战绩,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极具吸引力,而孟加拉国身处印度压力的直接威胁之下,这一经验显得尤为宝贵。

当然,外界也担忧经济成本问题。以每架约8000万美元计算,12架总价约10亿美元。对于GDP超过4000亿美元的孟加拉国来说,虽然压力不小,但并非难以承受,而且部分付款还能通过实物结算来分担。更值得注意的是,歼-10系列在早期主要针对国内需求设计,在出口巴基斯坦时已针对沙漠环境进行了优化。而孟加拉国地处典型的热带地区,高温湿热对装备是巨大的考验,因此出口版本势必会进行额外调整,以确保在作战环境中保持最佳性能。 按照正常进度推算,如果今年底能完成相关测试,那么首批交付时间大概率会在2026年底或2027年初。这与巴基斯坦采购歼-10CE的节奏高度相似:2019年秋天开始谈判,2020年底完成测试并协调产能,2021年冬季首批出厂,次年正式交付使用,整个过程大约耗时两年半。孟加拉国如今的行动轨迹几乎完全复刻这一模式,再加上中孟之间和谐的政治关系、武器装备的高性价比,以及印巴冲突的实战验证,都让这笔军购显得顺理成章。

若孟加拉国最终敲定采购,印度空军无疑将承受更大压力。本就因巴基斯坦装备歼-10CE而焦虑的印度,如今还要在东部战线上同时面对孟加拉国的同型战机,几乎逼近“三线作战”的困境。更讽刺的是,这一结果的根本导火索,正是印度此前拒绝孟加拉国新政府的外交请求。如今孟加拉国坚定转向中国武器,只能说是因果循环,报应来得格外迅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