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日讯 英矽智能的第三次冲击港交所上市的行动近期有了新进展。
新浪港股近期报道显示,英矽智能收到证监会关于本次境外上市的备案反馈意见,具体反馈如下:
一、请说明:(1)2025年4月股权转让原因、定价依据及所得税纳税情况;(2)E轮融资引进境内机构股东是否涉及境内国资背景股东,以及相关股东国资管理程序履行情况。
二、请说明药物临床试验研发的具体实施主体,是否涉及《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相关领域,并提供明确依据。
三、请说明前次备案完成后,未完成境外发行上市的原因。
新浪报道称,2025年5月,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与广发证券(香港)担任联席保荐人。此前,该公司分别于2023年6月和2024年3月两次递表,均因未在6个月内通过聆讯而失效。
新华网今5月报道《英矽智能再递表,冲刺港交所AI创新药第一股》显示,英矽智能成立于2014年,作为全球领先的AI驱动生物科技公司,凭借其自主开发的生成式AI平台Pharma.AI,在药物研发领域实现了显著突破。招股书显示,Pharma.AI平台已成功产生逾20项临床或IND阶段资产,3项已授权予国际制药及医疗保健公司,交易总金额超过20亿美元。此外,公司亦正将Pharma.AI的应用范围扩展至多个行业,包括先进材料、农业、营养产品及兽医药物领域。
英矽智能计划将IPO募集资金用于关键临床阶段管线的推进、AI模型开发、自动化实验室扩展及早期药物研发。此次IPO若成功,英矽智能将成为港股市场AI制药领域的标杆企业。然而,其长期表现仍需依赖管线进展和技术落地的实际成效。
4年累计亏损近6亿美元
英矽智能的连续亏损引起关注,华夏时报5月报道《4年亏损近6亿美元需补血 英矽智能三度赴港IPO》显示,据招股书披露,2021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亏损5.91亿美元。招股书披露2021年至2024年财务数据,英矽智能收入分别为471.3万美元、3014.7万美元、5118万美元、8583.4万美元,年内亏损分别为1.31亿美元、2.22亿美元、2.12亿美元、1709.6万美元。截至2024年末,英矽智能负债净额和流动负债净额分别高达6.64亿美元和6.73亿美元。
以2024年12月31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7.2994计算,英矽智能累计亏损43.14亿元人民币。
港湾商业观察报道《英矽智能累亏4.5亿美元:现金流连年为负,E轮融资超额完成》显示,报告期各期末,公司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分别为-4751.7万元、-2957.6万元和-5740.1万元。英矽智能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2.08亿元、1.77亿元和1.26亿元,最近三年时间,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持续下滑。公司方面表示,经营产生负现金流量,而大部分经营现金流出主要来自公司的研发活动。
财中社报道《三年累亏4.5亿美元,英矽智能超90%营收依赖前五大客户》显示,2022-2024年,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7818万美元、9734万美元、9190万美元,研发开支占营收比一度超过259%,2024年降至107.1%,仍高于100%。截至2025年3月底,英矽智能账面现金及等价物为1.58亿美元,但公司负债水平较高,同期流动负债总额达8.6亿美元,流动负债净额6.8亿美元。
超额完成1.23亿美元E轮融资
常年的亏损给英矽智能的现金流带来了压力,融资就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
港湾商业观察报道显示,6月16日,英矽智能宣布,已于近期完成E轮融资全部交割,本轮募资总额约1.23亿美元,超额完成既定目标。
天眼查工商信息显示,从成立至今,英矽智能共完成11轮融资。Deep Knowledge Ventures于2015年和2016年进行了种子轮和天使轮的投资,英矽智能于2017年完成A轮、A+轮融资,融资规模分别为1000万美元、400万美元。Bold Capital Partners、药明康德、Pavilion Capital、Juvenescence等机构2018年6月进行了A++轮投资。
英矽智能2019年9月进行了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启明创投、斯道资本、F-Prime Capital、礼来亚洲基金、创新工场、BV百度风投、Temasek淡马锡、Bold Capital Partners等机构,融资规模为3700万美元。
英矽智能2021年6月进行了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Sage Partners、启明创投、Pavilion Capital、斯道资本、礼来亚洲基金、创新工场、Formic Ventures、BV百度风投、CPE源峰、奥博资本、未来资产、波士顿投资、Deerfield Management、麦星投资、清池资本、HongShan红杉中国、President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华平投资、Sage Partners锐智资本、Bold Capital Partners等机构,融资规模为2.55亿美元。
英矽智能2022年1月进行了1次战略融资,投资方为复星医药,融资规模为1300万美元。
英矽智能2022年6月进行了D轮融资,融资规模为6000万美元,投资方包括兰亭资本、渤海华美、华平投资、波士顿投资、启明创投、Bold Capital Partners、Deerfield Management、Pavilion Capital、Alex Zhavoronkov等机构。同年8月,英矽智能进行D+轮融资,融资规模为3500万美元,投资方包括Prosperity7 Ventures、渤海华美、华平投资、波士顿投资、启明创投、Bold Capital Partners、Deerfield Management、Pavilion Capital、WS Investment、Alex Zhavoronkov等机构。
英矽智能今年6月16日披露了E轮融资,融资规模为1.23亿美元,投资方包括浦东创投、华平投资、浦东资本、奥博资本、Lilly Ventures、锡创投、宜兴国控集团、Prosperity7 Ventures、惠理集团、浦发集团等机构。
在研产品面临国内6家企业竞争
作为冲击港股“AI创新药第一股”的企业,英矽智能的药物开发也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华夏时报报道显示,对于英矽智能而言,自研管线中有6款主要的临床阶段候选药物,进展最快的是一款强效选择性TNIK小分子抑制剂——ISM001-055(Rentosertib),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IPF是一种致命的肺部疾病,其特征为肺部结构扭曲及呼吸功能逐步丧失。目前该药已完成二期临床的药物,很快将步入三期关键性临床。
新华网报道也提及,ISM001-055(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于2024年8月在中国完成IIa期临床试验,于2024年10月公布顶线数据,并获得了FDA的孤儿药资格认定。
时代财经此前报道《读懂IPO|英矽智能3年累亏超30亿元,核心在研产品至少面临6家企业的同台竞争》显示,在IPF仿制药赛道上,英矽智能至少面临国内6家企业的竞争。
ISM001-055是主要用于IPF的潜在治疗方案小分子候选药物,竞争对手包括两种获批药物(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及其仿制药。目前,吡非尼酮的专利已到期,凯因科技等多家制造商已上市吡非尼酮仿制药,其中,凯因科技的吡非尼酮已在中国上市。而尼达尼布仿制药则预计于2026年在中国上市,届时尼达尼布相关专利也将到期。
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公告显示,其子公司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用于治疗IPF的TDI01混悬液已处于II期临床试验阶段。2024年12月,众生药业(002317.SZ)发布公告,控股子公司众生睿创开发的IPF治疗药品正处于II期临床的准备阶段。泽璟制药(688266.SH)的杰克替尼、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YPS345、上海爱科百发生物医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AK3280、东阳光长江药业(01558.HK)的伊非尼酮均为治疗IPF用药,均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阶段。
不过,英矽智能也并非没有好消息,界面新闻报道《英矽智能NLRP3抑制剂ISM8969完成IND-enabling研究,用于帕金森病治疗》显示,8月15日,英矽智能宣布,其靶向炎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口服NLRP3抑制剂ISM8969已完成IND-enabling研究并获得积极结果,支持后续临床验证开展。以现有数据为支撑,英矽智能计划于今年第四季度提交新药临床研究申请(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