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新源(301292.SZ)日前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4283万元,虽然仍亏损,但较上年同期的亏损1.1亿元相比已大幅收窄。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4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95亿元进一步下滑。这一数据表明,公司主营业务的现金获取能力尚未改善,日常经营中现金支出仍大于现金流入,或与销售回款慢、成本支出等因素相关,反映出短期资金周转压力。
此外,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货币资金为8.22亿元,较年初的18.51亿元大幅减少,降幅达55.6%。
事实上,货币资金是企业应对短期支付需求的重要储备,其大幅缩水意味着公司即时支付能力减弱,或将进一步加剧现金流承压的状况。
亏损同比大幅收窄
今年上半年,海科新源实现营业收入23.1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8.11亿元增长27.92%,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报告期内,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283万元,较上年同期的亏损1.10亿元大幅收窄61.21%。
从盈利质量看,海科新源2025年上半年基本每股收益为-0.19元/股,较上年同期-0.50元/股提升62.00%,这一数据不难看出,海科新源每股盈利能力正在逐步恢复。
据公开数据,海科新源上半年丙二醇产品实现营业收入4.04亿元,同比略降1.23%,毛利率为4.09%。尽管收入小幅下滑,但该业务板块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盈利水平,为海科新源提供了重要的业绩支撑。海科新源整体毛利率达到3.58%,较上年同期提升1.82个百分点,显示出公司在产品结构调整、成本管控等方面的努力正在见到成效。
资产负债结构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海科新源总资产为72.94亿元,较年初的83.33亿元下降12.47%。其中,货币资金为8.22亿元,较年初的18.51亿元大幅减少,主要是其他货币资金减少所致。应收账款增长至12.32亿元,较年初的9.41亿元增长30.86%,与营收增长基本同步。
货币资金减少叠加经营现金流趋紧——对于海科新源而言,其后续融资能否及时到位、业务改善能否转化为实际现金流入,对于其缓解资金压力至关重要。
股价仍处于破发状态
公开信息显示,海科新源成立于2002年,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家以从事锂电池电解液材料和消费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2.23亿人民币,法人代表为马立军。
作为全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溶剂龙头企业,海科新源在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公司在天赐材料、比亚迪、瑞泰新材等电解液龙头企业中占据A供地位,产品覆盖特斯拉、比亚迪、宁德时代、LG、三星SDI及松下等全球知名车企及锂离子电池巨头。在消费化学品领域,公司醇类产品客户包括欧莱雅、资生堂、强生、联合利华、华宝股份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市场地位同样稳固。
海科新源在2023年7月7日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发行价格19.99元/股,上市首日曾创下32.77元/股的高点,但此后一路震荡下跌,截至9月1日收盘,海科新源股价为19.6元/股,目前仍处于破发状态。
2024年8月,海科新源曾因2024年半年度报告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报告显示,海科新源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11亿元,同比增长14.67%,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亏损1.1亿元,与上年同期5544.67万元的盈利形成鲜明对比。
双主业发展战略能否显效
对于海科新源上半年引发关注的财务数据,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理事会常务主席支培元认为,作为全球电解液溶剂龙头,海科新源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预计2025年增速20%)及储能市场(增速超30%)的爆发式需求,核心产品电解液溶剂销量显著提升。消费化学品业务醇类产品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拓展,对冲了单一行业波动风险,贡献稳定现金流;全球化与产能协同海外生产基地与仓储基地的协同效应释放,降低物流成本并提升交付效率,支撑国际客户(如特斯拉、宁德时代)订单增长。
“新装置投产推动产销量增加,一季度营收已增长31%,半年报延续产能爬坡红利。技术壁垒构建研发聚焦固态电池电解质、钠离子电池材料等前沿方向,部分技术进入实验室阶段,为未来高附加值产品储备技术优势。毛利率同比提升104.12%,显示产品结构优化与成本控制成效。”支培元说。
近期锂电池、固态电池概念股收到资本市场热捧,海科新源在锂电池、固态电池领域会布局?海科新源上年亏损大幅收窄主要得益于哪些业务政策调整,后期又有什么样的规划?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2.48亿元,较上年同期流出进一步扩大,公司将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来改善经营活动现金流状况?海科新源向威海银行东营分行申请不超过5000万元的综合授信额度,此次申请贷款授信主要基于哪些业务发展需求考虑?这笔资金将主要投向哪些项目或业务领域?预计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怎样的影响?8月28日,大众新闻-东烽财经记者将相关问题通过邮件发至海科新源,但截至发稿,对方未予回复。
随着公司营收强劲增长,亏损大幅收窄,其双主业(锂电池材料和消费化学品业务)发展战略能否进一步显效,还需后续观察。(大众新闻-东烽财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