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1987年9月14日,中国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标志着中国计算机首次成功连入国际计算机网络。2009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宣布,将9月14日确立为中国网民节,借以推广健康上网方式,推动网络文化建设。
抚今追昔,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但随着网络生态愈发复杂,旨在方便交流、促进理解、凝聚共识的互联网,如今是否称得上“健康”呢?
如今,在各种热点话题的评论区,常见的是唇枪舌剑、戾气丛生,就某一事件,舆论态度往往几经翻转,甚至从线下口角演变成全网声讨……信息极大丰富、发声极度便利,但很多时候,互联网仿佛成了隔膜更厚、理解更难的世界。
(一)
2000年前后,BBS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天涯、猫扑、西祠等平台承载了最早一批网民“指点江山”的热情,中国互联网开始逐渐进入社交网络时代。在那个年代里,很多人愿意写上几千字阐述观点,常常为一句话争执“数十楼”,但双方即使观点分歧明显,彼此之间仍大多保有理性讨论的姿态。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潮来袭,社交平台强势崛起,网络参与门槛的持续降低,改变了讨论的逻辑。140字的微博、15秒的短视频,压缩了信息的密度,却加速了情绪的传递,大量网络讨论不再以论证为中心,而更依赖于“立场标签”与“情绪共振”。
纵观近些年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几乎都遵循着同样的发酵路径——“网友发帖-点燃情绪-阵营站队-彼此攻讦”。整个过程中,鲜见理性声音,充斥情绪宣泄。
(二)
网络讨论氛围何以转变?除了表达方式之变,还有一个更隐性的原因。
在门户网站时代,热门新闻由编辑筛选、专题整理,“把关人”的存在令舆论场有相对明确的秩序。
社交媒体兴起后,这一逻辑被颠覆。以往的“中心化分发”变为“去中心化传播”,自媒体的声量极大提升,打破了传统的话语秩序。就像大家都在一个菜市场中演讲,再没有哪个声音能够吸引全部的耳朵。
随着传统“把关人”角色的弱化,加之情绪表达远比理性分析更容易吸睛,热点话题渐渐由“编辑选择”变为“流量驱动”。而情绪的闸门一旦打开,公众注意力的“阈值”不断拉高,“对立”成为一些人高效攫取流量的手段,“理解”自然难以获得广泛传播。
在传播学领域,有一个拟态传播环境的概念,指的是公众生活在媒介信息建构的环境之中。掌握信源和渠道的传播主体,如果恪守新闻准则,那么这一拟态环境会接近真实;反之,则可能为受众建构一个虚假的环境,将其关在各自的茧房里。
由此来看,当很多自媒体靠着情绪化表达收割了大量受众,受众也悄然进入了这些信息为其建构的拟态环境,在耳濡目染中,会不知不觉倾向于接受更加情绪化、极端化的信息。
(三)
技术与情绪构成了网络撕裂的表层机制,网络传播的“放大器效应”则又加了一把力——持续地将个案放大为普遍现象,并造成极端观点被广泛“认同”的幻觉。
常有人认为,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但实际上,这面“镜子”许多时候是哈哈镜,那些最极端、最冲突、最不寻常的个案,因其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和情绪张力,最容易在网络上获得病毒式传播。
一次高铁上的争吵,比一万次安静的旅途更能吸引眼球;续一碗面的纠纷,比千万次和谐的交易更能激发讨论;一条极其离谱、违背常识的投诉,亦比其他建设性意见更能获得关注……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齐刷刷的“转发”、迅速置顶的“热搜”会形成类似“交叉感染”的效果,为用户营造出一种“此类事件频繁发生”的假象。
许多人并未意识到这种放大器效应的存在。当看到手机里满屏的激烈冲突时,便会产生一种认知谬误,误以为网络上呈现的极端观点就是社会的主流认识。将这种被筛选和放大了的“网络现实”等同于客观现实,进一步加剧了网络群体的极化与对立。这种被扭曲的认知会反过来影响线下生活,让线上撕裂最终演变为线下隔阂。
比如,中国铁路每日开行动车组最高超过10000列,我们扪心自问一下,在日常乘坐高铁时遇到的孩子和家长们真的都那么“熊”吗?为此引发的纠纷真的严重到不可调和,甚至需要加挂“儿童车厢”以人为割裂人群吗?
(四)
没有理解,就没有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协作……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美德,而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会像网络上那样对立分明。餐桌上的邻座、公司里的同事、地铁上的陌生人——这些真实的线下关系提醒我们,互联网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虚拟世界可以承载表达,但不能取代真实世界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我们在屏幕上遇到的争执和摩擦,只是社会现实的冰山一角;理解、包容、互助,才是真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主基调。
如何既享受网络的即时性、开放性与多元性,又不让虚拟空间的情绪洪流操纵异化我们对现实的认知?这是一道难题。
对此,我们不妨汲取一下古人的智慧。《中庸》中曾有“执其两端用其中”的说法,即充分了解对立的双方观点后,再探寻一个公正、理性的中间立场。若网民能多一些“执其两端”的审慎,少一些“一触即跳”的激动,在虚拟世界中坚守一份平和、包容的心态,那么许多无谓的争端便会消弭于无形。
健康的互联网,理应成为弥合分歧的意见场,而不能成为放大矛盾的流水线。网友在发声前多一分审慎,平台以更负责任的内容治理机制为理性对话提供土壤,相关部门着力净化网络空间生态……为共识让渡流量,为理性留出空间,让互联网回归其连接你我的初衷,每个人都将是受益者。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