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不法机构利用消费者在教育提升、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以“包过”的虚假宣传和诱导性话术谎称为其办理课程服务,实则骗取用户申请网络贷款,涉嫌欺诈行为。该类行为不仅可能导致个人财产受损,还存在信息泄露与法律纠纷风险。中国太保产险深圳分公司特梳理此类风险的常见套路及防范要点,提醒广大市民增强防范意识,保护个人信息与资金安全,远离此类陷阱。
常见风险套路
话术包装,偷换概念:一些不法机构常以“包过”为诱饵进行虚假宣传,借“教育分期”“助学计划”等名义掩饰贷款实质,并以“优惠补贴”“免息期”等话术诱使用户办理所谓低息或免费项目,实则签订的是高息贷款合同,甚至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附加高额服务费用,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虚假资质,仿冒正规:通过伪造备案牌照、冒用银行或知名金融机构标识等方式骗取信任,实则未取得任何金融业务许可。
速诱签约,跳过告知:以“名额有限”“最后一天”制造紧迫感,引导消费者跳过合同阅读直接授权,或在未明确告知的情况下完成人脸识别及协议签署。
隐瞒利率,多重收费:只展示“日息低至XX”或“0首付”,不披露实际年化利率,并以“服务费”“管理费”“协议包”等名目抬高综合成本。
信息套取,恶意转售:在资料审核过程中超范围收集身份证、银行卡、联系人列表等信息,转售牟利甚至用于其他非法借贷活动。
重要防范要点
核实机构资质:借贷前通过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或地方金融监管局官网查询机构是否持牌,同时,使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检查经营范围,警惕仿冒正规金融机构的山寨平台。
理性看待承诺:对“包过”“包就业”“政策补贴限额”等话术保持警惕,明确分辨是“服务合同”还是“贷款合同”。
审阅合同条款:重点关注利率、费用结构、退款机制和责任条款,拒绝签署内容空白的合同,对不明确处要求出具书面说明。
保护个人信息:不轻易授权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信息,定期查询个人征信记录,发现异常立即联系相关机构。
及时维权:如遇可疑借贷行为或已产生纠纷,及时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反映或向公安机关报警。
中国太保产险深圳分公司提醒您:理性借贷,警惕诱惑,不轻信“低门槛、高回报”承诺,牢牢守住您的“钱袋子”。(通讯员:潘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