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财政部公布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数据,显示中国在7月份又减持了257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已经是中国今年第四次减持美债了,总共减持的金额已经接近600亿美元。这使得中国目前持有的美债金额降到了7307亿美元,距离中国历史上的高峰期缩水了整整5000亿美元。
为什么中国要这么做呢?背后的原因很简单:美国的信用越来越差,全球投资者对美债的信心也在下降。早在今年5月,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就把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从最高的“3A级”调低了,意味着美国的债务风险加大,全球市场对于美债的担忧也加剧。此外,30年期美债的收益率突破了5%,这是自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足以证明投资者对于美债的信心已经发生了严重动摇。
中国减持美债:战略调整还是避险需求?
中国之所以选择少量多次减持美债,其实是出于多重考虑。首先,美国的债务问题愈加严峻,利息支出已经让美国政府难以负担,这意味着美国很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只能通过借新债来还老债。而中国作为美国国债的最大外国持有者,自然要保持警觉,防止美国的财政危机进一步波及到自己。
其次,减持美债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近年来,中国一直在调整自己的外汇储备结构,不仅减少了美元资产的比例,还加大了黄金等其他资产的配置。这一系列举措表明,中国希望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中保持更多的战略灵活性,避免过度依赖美国的债务工具。
不过,减持美债并不意味着中国完全“脱离”美国债务市场,而是采取了“少量多次”的方式,避免对市场造成剧烈冲击,同时逐步减少美元风险的敞口。
美国议员的威胁:不交稀土就没收中航着陆权
就在中国继续减持美债的同时,美国政界也没闲着。最近,美国国会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的主席,众议院共和党议员约翰·穆勒纳尔(John Moolenaar)公开放言,威胁中国如果不向美国提供稀土资源,就应该“没收中国航班在美国的着陆权”。他甚至写信给特朗普,敦促美国政府和盟友采取强硬措施,限制中国航空公司在美国及其盟国的航班着陆权,并加大对中国航空领域的出口管制。
穆勒纳尔的这一提案并不是凭空想象,他的逻辑是:中国目前控制了全球92%的稀土加工能力,而稀土是美国国防工业不可或缺的资源。如果美国无法获得稳定的稀土供应,就会影响到其军事能力。因此,穆勒纳尔认为,可以通过限制中国航空公司航班的着陆权来迫使中国“低头”,让其继续向美国提供稀土。
这种威胁可行吗?
穆勒纳尔的提案虽然看起来有些极端,但也透露出美国在应对中国崛起时的左右为难。美国需要中国购买美债来维持财政运转,也依赖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供应。而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是美国无法轻易撼动的。
但是,限制中国航班着陆显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提议。首先,中国民航市场占全球的15%,这意味着如果美国实施这一禁令,美国的航空公司也会遭遇严重损失。因为美国航空公司同样依赖跨国航班来获取收入,禁止中国航班着陆不仅会打击中方,也会让美国自身的航空公司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其次,这种极端手段的后果是双方都可能受到损害。中国完全有能力采取反制措施,甚至可能限制美国航班进入中国市场,这将导致两国航空业的双向损害。到头来,反而是美国自食其果。
中国的反制措施:我们手里有更多牌
中国近年来在国际经济博弈中,逐渐显现出强大的反制能力。无论是在美债问题上,还是在稀土出口管制上,中国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战略灵活性。中国不仅能在减持美债方面逐步减少对美国经济的依赖,同时还能够在稀土等战略资源的供应上保持主导地位。
美国如果继续采取这种“零和博弈”的思维,只会加剧两国之间的对抗。中美之间的合作共赢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而不是通过单方面的施压和威胁来逼迫对方做出让步。
结语:互利共赢才是长久之计
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早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贸易问题,涉及到全球金融、技术、能源等多个领域。中国减持美债的行动,稀土出口的管制,都是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安全和战略利益。美国如果真想和中国达成长期合作,应该放弃单边主义,摒弃过于极端的思维,通过更有诚意和建设性的方式进行合作。
如果美国继续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只会让两国关系更加紧张。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另一个大国的影响。如果美国对中国不断施压,那最终吃亏的可能会是美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