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金融洞察 | 庄严
近期,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相继宣布对信用卡外币交易结算方式进行重大调整,人民币直接入账功能逐步落地,这一变革不仅简化了跨境支付流程,更被视为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迈向更广泛应用的重要一步。
以往,持卡人在境外使用信用卡消费时,若交易币种并非美元,通常需经历 “当地货币→美元→人民币” 的两次兑换过程。这一繁琐流程不仅增加了时间成本,还因多次汇兑产生汇率损失,提高了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如今,招商银行部分万事达信用卡率先调整,自10月28日起,跨境交易结算币种由美元切换为人民币,由万事达卡组织直接将交易金额转换为人民币提交至招行,持卡人账单入账币种仍为人民币。平安银行则自9月25日起,支持信用卡外币交易以人民币入账,客户可自主选择人民币或美元入账方式,且此次调整覆盖万事达、维萨及JCB三大国际卡组织。
这一优化显著缩短了交易路径,将原本的两次转换简化为一次,理论上降低了汇率风险和潜在的货币转换费,为频繁境外消费的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不过,有信用卡业务资深人士指出,由于汇率差异通常较小,普通消费者在实际经济收益上的改善可能并不明显,更多的优势体现在支付流程简化和账单理解的便利性上。
此次信用卡外币交易结算调整,背后是国际卡组织顺应中国监管导向、深化本土运营的战略布局。以万事达为例,本轮币种升级是其近两年本土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早在2024年底,万事达网联便启动单标万事达信用卡迁移,升级为具备境内外、线上线下支付功能的 “中国万事达” 新卡。进入2025年,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机构陆续响应升级。
市场普遍认为,万事达此举旨在缩小与中国银联在跨境支付体验上的差距。长期以来,银联信用卡凭借境外消费可直接兑换成人民币入账的优势,在汇率环节占据领先,而万事达、Visa等国际卡组织因“美元中转”模式成本相对较高。此次万事达推动人民币直接入账,正是追赶银联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力尝试。
除结算币种调整外,卡组织的本土化进程还体现在风控和产品扩展方面。近期浦发部分万事达卡用户遭遇盗刷事件,凸显跨境支付风险防控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卡组织积极布局借记卡市场,与多家银行合作推出相关产品,进一步争夺市场份额。中国金融安全文化创研院院长何世红提醒,随着业务拓展,风控措施必须同步加强,以维护消费者信任。
从行业趋势来看,信用卡市场整体增长放缓、规模持续收缩,也为此次结算方式调整提供了背景。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总量为7.15亿张,较上一季度减少600万张,连续第11个季度下滑,过去三年累计减少超9200万张。从银行中期财报来看,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上半年信用卡消费额或交易金额同比下降,手续费收入也随之缩水。
在业务承压背景下,银行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差异化竞争优势。“外币交易人民币直接入账” 成为银行吸引境外消费客户的新卖点,也是对人民币跨境支付便利化政策的积极响应。有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人士表示,通过优化产品功能和服务体验,银行希望增强客户黏性,留住高价值客户并吸引新用户。
对于人民币跨境结算政策而言,此次信用卡外币交易调整是政策导向下的微观实践。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持续优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鼓励银行简化结算流程,提高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化程度。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不断提升,2023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52.3万亿元,同比增长24.2%,成为我国跨境收付第一大结算币种。信用卡外币交易人民币直接入账,正是顺应这一趋势,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广泛应用。
在当前信用卡市场竞争格局下,何世红分析认为,未来信用卡市场竞争或进入“拼汇率”阶段,银行通过优化结算路径争取更优惠汇率,在境外消费场景中抢占份额。长远来看,这一变革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支付结算环节的具体体现,反映人民币在全球跨境交易中地位逐步提升的趋势。
整体而言,信用卡外币交易结算调整,标志着人民币直接入账时代的开启,这一变革不仅优化了消费者支付体验,更在信用卡市场转型、人民币跨境结算政策推进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深远影响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