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杨益民大爷揣着他的“时间存折”,脚步轻快地推门而入:“你好,我来存点时间。”社区工作者接过存折认真记录。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安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大厅,几位银发老人也围坐桌前翻看着红色存折,热络地聊着买菜、打扫、陪诊等服务的时长与积分,清点着自己的“养老存单”。
大厅内,笔者注意到大厅墙上“金秋暖阳·时间银行”这几个字格外醒目,作为全市首个试点的互助养老平台,这里正通过点滴服务让社区温情悄然流动。
存下的不仅是时间 更是邻里情
安泰社区有本“夕阳台账”,60岁以上老人占比24%,仅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就有112位。社区党委书记张荣说:“低龄老人想发挥余热却无处着力,年迈的老人常感照料不足,两头的难处都摆在眼前。”
“时间银行”的出现,让170多位50—75岁的低龄健康老人成了“时间富翁”,他们像杨大爷这样,通过帮高龄老人买菜、打扫、陪诊等服务积累积分,这些被存下的“时间”,可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物件,也能兑换未来的陪伴照料,这种双向的关怀机制,如同无形的纽带,将社区内的老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让邻里之情在互助中不断升华。
“六步”工作法 让温暖可循环
为推动“时间银行”高效运转,社区总结出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六步”工作法——“一暖”民心、“二借”平台、“三送”服务、“四步”到位、五步“访”、六步用“心”做,从关怀、资源、服务、机制等多维度筑牢互助养老的温暖根基。
“暖”民心即社区积极开展“添衣吾缝”“寒冬送暖”等行动,如冬季为高龄、空巢老人送上棉袄、靠背等暖心物资;“借”平台即联动老年大学与东营银行,在社区教学点开设书法、声乐等课程,银行提供积分兑换生活服务;“送”服务涵盖日常帮扶与健康守护,志愿者除提供买菜、打扫等帮扶外,还定期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到”位做建立“一月一主题”帮扶机制,联合医院开展急救培训提升应急能力;“访”到位落实生日、节日等各重要节点精准关怀;用“心”做通过交流会优化服务细节,让互助更有温度。
这套工作法环环相扣,既解决了“谁来做、怎么做”的操作难题,更让互助养老从零散服务升级为系统工程,推动邻里温情持续传递。
如今,“时间银行”已经存进了近3200个小时的温情,这些按小时累计的数字,早已超越简单的计量意义,而是织成了一张温情的网。在这里,互助似涟漪般层层扩散,这或许就是“老有所养”最温暖的注脚。(胡宇斐 丁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