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眼下,正是山核桃采收旺季。在浙江杭州的临安区,单颗重量不足5克的山核桃,撑起了当地50亿元的综合产值,山核桃年加工规模占全国的75%以上。然而,几年前,当地生态还面临着山核桃林退化,生态与经济双重受损的问题。重重困境下,一颗颗山核桃如何突围?
在临安区湍源村这片180多亩的山核桃林,3000多棵山核桃树迎来2025年的黄金采收季。林农们横跨在树杈间,用手中的长杆一扬、一绕,“噼里啪啦”的落果声便在林间响起。
近5年,临安山核桃种植面积稳定在57万亩,产值逐年增长。但在几年前,临安山核桃林却是另一幅模样。为了提高效益,林农长期使用除草剂和化肥,导致土壤退化,山核桃产量下降,陷入了“树越种越多,果却越收越少”的恶性循环。
杭州市临安区湍口镇湍源村林农陆军民介绍,当时,大家都拼命地种、粗放管理。当时,他们对科学管理,打药、放肥料一点都不知道,有水土流失的问题,对核桃产量有影响。
“一退一进”生态治理 山核桃林重焕生机
当地的改变源自一场生态自救。几年前,临安区山核桃林的种植面积还维持在60多万亩,但部分林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这部分林地在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的侵袭下,无法抵御强降雨所引发的泥石流被冲毁,不少山核桃树倒伏或被连根拔起。为此,当地痛定思痛,启动了一场山核桃林地的生态治理攻坚战。
杭州市临安区龙岗镇华光潭村党支部委员方乐平介绍,这几天,天天在下暴雨。这片是2019年“利奇马”台风冲毁的这块山林,通过治理现在下再大的雨都不用怕。
能抗住大雨的侵袭,正是因为当地启动的山核桃林地生态治理攻坚战。它以“生态化经营”为核心,第一步就是划出了“生态红线”。政府给予林农相应补偿,收回土壤破坏较为严重的2万多亩山核桃林的经营权,开展为期10年的封山育林,种上金丝楠木、枫香等常绿树种,不打药、不施肥,让山林休养生息。经过“退果还林”后,光潭村这片138亩的林区,如今已是郁郁葱葱。
生态修复不仅要“退”,也要探索可持续的“进”。在红线范围外的山核桃林区域,当地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减肥减药等生态化经营技术。同时,探索“山核桃+”立体种植模式,临安区昌化镇大源塘基地100多亩山核桃林下,套种了覆盆子、黄精等中草药,让林地实现了“一地多收”。
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清凉药谷运营负责人姚吉锟介绍,他们种的一些浅表品种的中草药,一些落叶、果实会堆积在表面,相当于自然环境中的营养。它们根系在浅表稳固住沙土,水土流失也没有那么明显。树上有“金果”,地上也能种出“黄金”来。
如今,临安区采收山核桃的方式也随着生态治理有了改变。当地大力推广张网采收,在山核桃林铺设采收网,把传统的打杆落果变为山核桃自然脱落收集,收集后的山核桃再通过轨道列车、无人机快速下山。截至目前,全区建成“山核桃+测土配方施肥”、混交林等示范基地100多个,应用张网采收的山核桃林地累计突破10万多亩。
小坚果闯大世界 非遗技艺当“敲门砖”
从生态恢复到采收提速,杭州临安区的山核桃给出了一套新模式。但是,如何才能让小坚果走向更大的国际市场?
这两天,汤家湾村的陈洁有点忙,她将在当地举办的一场国际大会上,为国内外的嘉宾展现纯手工取出完整核桃仁技艺。
临安山核桃加工技艺包含18道核心工序,其中,“团圆仁”手工敲击技法是核心特色,要求每分钟完成4颗完整果仁的提取,合格率必须达到90%以上。
杭州市临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核桃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洁介绍,普通的山核桃仁,市面上可能是130元、150元一斤,靠纯手工敲制,大概是七八百元一斤。小而美做精,才是他们未来的生存之道。
如今在龙岗镇,许多山核桃加工企业都在转型。转型过程中,如何做到产品质量标准化,当地龙头企业给出了解题思路。
正在打造的数字化平台,将山核桃的采收加工工序都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这台2025年上线的择选机,就替代了挑取山核桃仁夹心这个复杂的人工作业。
这几年,这家龙头企业联合当地多部门,划定“品质红线”,共同制定了高于“国标”的山核桃品质地方标准。提升山核桃溢价的同时,也让临安坚果拿到了“国际通行证”。
在这家龙岗镇坚果出口体量最大的企业产线上,正在加紧赶制中东客户的订单。巴旦木的粗加工、打磨、筛选等工序,与山核桃加工工艺一脉相承,企业出海的秘诀正是高标准的坚果制作技艺。
凭借出色的加工工艺,企业自营出口额从2023年的100万美金,迅速增长至2024年的800万美金。2025年,出口额预计会攀升至1500万美金。
杭州市临安区龙岗镇副镇长夏鑫介绍,从单一的“初加工、单一产业”向覆盖所有坚果种类的“精制造、多元业态”全产业转型,2024年全镇坚果加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5.9亿元,同比增长18.5%。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