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有一个消息引发外界关注。特朗普政府在大会期间,对阿根廷提出了要求:必须放弃和中国的货币互换协议。
根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这个要求是在美阿两国代表团会晤时直接提出的。美国官员明确表示,他们希望布宜诺斯艾利斯减少对中国信贷额度的依赖。美国给出的理由很“冠冕堂皇”。他们认为,这份去年刚刚续签的货币互换协议,金额高达180亿美元。美国觉得这会给阿根廷的主权带来风险,同时也让中国扩大在南美的影响力。
听起来像是替阿根廷着想,但问题是,美国到底能不能给出一个更好的方案?
大家都知道,阿根廷的经济这几年情况很糟糕。通胀居高不下,债务压力沉重,普通百姓每天都在为吃饭、为生活成本发愁。对于他们来说,大国博弈再怎么热闹,也比不上家里能不能买得起牛肉、孩子能不能喝上牛奶来得实际。
阿根廷现任总统米莱,外号叫“电锯总统”。他上台以后,最初是想靠近美国。他公开表示要向美国靠拢,希望通过这种政治姿态换来经济支持。可现实是,美国并没有拿出实在的援助。给的多是一些口头上的表态,缺少能解决燃眉之急的实物帮助。
相比之下,中国的态度就很直接。中国是阿根廷农产品的最大买家,买走了大量的大豆、玉米和牛羊肉。同时,中国还向阿根廷出口大量物美价廉的日用品和工业品。最关键的是,那份18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确实帮阿根廷缓解了债务和外汇储备的巨大压力。
简单说,美国开的是“空头支票”,中国给的却是“真金白银”。
所以,美国现在要求阿根廷放弃和中国的货币互换,就等于让一个缺水的人放弃手里的水桶,却不给他新的水源。结果会怎样?阿根廷也许会在外交上做出一些姿态,但长远看,它还是会回到能解决现实问题的一方。
国际关系本质上就是利益关系。意识形态能不能长久?答案显而易见。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可以在外交场合喊一些口号,但老百姓不会为了某种意识形态饿肚子。人能三天不吃饭吗?不能。那阿根廷自然会把选择权交给能解决饭碗的那一方。
这件事还折射出一个更大的趋势。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力,正在被一步一步削弱。过去几十年,美国是拉美的主导者,很多国家的经济都离不开美元和美国市场。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中国通过贸易、投资和金融手段,正在逐渐改变这一格局。
阿根廷不是孤例。巴西、智利、秘鲁,这些国家也在扩大和中国的合作。中国大量购买它们的农产品、矿产,同时输出资金和制造业产品。这些合作方式很简单,也很实用,不搞虚头巴脑的意识形态。
美国如果还是老办法,只想着用政治压力去阻止这种合作,却不提供切实的经济利益,最后的结果就是自我孤立。
这次美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对阿根廷施压,表面上是想对中国“卡脖子”,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说明,美国已经意识到中国在南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它却没有找到新的解决方法,还是沿用冷战思维。
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能制造一些外交噱头,但长期看,只会让美国在拉美越来越被动。
因为一个国家的根本需求,是粮食、是就业、是稳定的生活。谁能满足这些需求,谁就能赢得信任。美国要是拿不出真东西,就算特朗普再怎么打牌,也是一副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