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鹭岛,辐射世界。在厦门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之际,厦门国际银行也即将迎来成立四十周年华诞。
四十年栉风沐雨,厦门国际银行从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的探索者,成长为如今资产规模超万亿、境外资产占比超30%的国际化银行,控股集友银行、澳门国际银行两大侨资基因金融机构,境内外布局150余家营业机构,境内外员工超7500名。
作为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厦门国际银行始终带着鲜明的华侨基因与国际化特色,从早年服务特区建设破解资金难题,到如今深耕华侨金融,持续深化改革推进国际化、专业化、科技化转型,其四十年奋斗史,是中国金融史上的一次重大创新,是中国金融早期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
以“金融之上”践行“为国为民为实”
厦门国际银行的初心使命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为国、为民、为实。据人民日报报道,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对厦门国际银行高度重视,亲自关心并指导银行的筹建工作,并在厦门国际银行成立时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厦门国际银行越办越好”。四十年来,厦门国际银行对此一直铭记于心、力践于行,坚定不移服务国家大局、服务百姓大众、服务实体经济。
1985年,厦门国际银行自成立之初便以服务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为己任,争先探索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之路。彼时,厦门经济特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外资企业对投融资需求非常迫切,作为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成立首年即实收股本金4.2亿港元,十年内累计发放贷款80亿港元,还在新加坡、香港公开发行超6000万美元定期存款证,为解决特区开办初期的资金燃眉之急作出了巨大贡献。
凝侨心,聚侨力。厦门国际银行自成立以来与华侨和侨资企业结下不解之缘,以侨资背景的影响和能力,始终真诚为广大侨企和实体经济服务。依托初创时60%的侨资持股背景,长期以侨为桥,吸引海外华侨回国投资。2017年,厦门国际银行收购爱国侨领陈嘉庚倡办的集友银行后,更进一步深化与侨企的联结。
厦门国际银行将四十年来为国为民为实的初心使命内化为“金融之上,勇立潮头”的企业核心文化内涵,争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优秀范例。“金融之上”意涵丰富隽永,既有作为金融单位经营应该赢利内涵,更有在此之上更重要的使命:为国、为民、为实。厦门国际银行坚持传承弘扬“嘉庚精神”,充分从陈嘉庚先生“忠、公、诚、毅、闯”的精神内核中汲取养分,以实际行动践行“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始终坚持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厦门国际银行的四十年发展史,是一部与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的改革史,也是一部与厦门经济特区共生共荣、同向同行的奋斗史。《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厦门市金融业的发展战略”章节中,明确提出“要实现厦门特区金融业的发展目标模式,必须深化金融改革,创立市场机制的金融环境”“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外向型、经营型的金融机构”“发展外资和中外合资银行”“厦门要依靠外资银行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等前瞻性理念。厦门国际银行伴随改革开放而生,作为我国金融改革开放“试验田” 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先行探索者,其探索和实践弥足珍贵。
厦门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张亦春教授认为,以厦门国际银行为代表的中外合资银行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银行史上非典型发展之路,体现了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积极探索。他把中外合资银行的改革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93年,中外合资银行先行先试,专业银行开启改革;第二阶段:1993年—2003年,中外合资银行积极创新,银行业商业化运营探索迈入深水区;第三阶段:2003年—2013年,中外合资银行优势弱化,中资银行轻装上阵迎来“黄金十年”;第四阶段:2014年至今,银行业发展迈入新时代,改制后的中外合资银行继续摸索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国际银行紧跟国家改革开放步伐,银行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2013年成功改制,2015年人民币零售业务全面开展,2017年分行网点覆盖福建省内所有地市并收购香港集友银行,2019年成为省属金融机构,2021年资产总规模突破万亿,2021年提出华侨金融发展战略,2023年华侨金融业务突破1300亿元,2024年厦门国际银行华侨金融服务标准化项目经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系福建省首个获批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的金融机构,同年其牵头编制的全国首份华侨金融服务团体标准被中银协正式发布成为行业标准。厦门国际银行正以改革永不停息的姿态,践行制度型开放,以国际化、专业化、科技化为突破方向,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价值型银行标杆。
跃马“三化”新征程
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国际大趋势,厦门国际银行正从三个方面着力:以特色化,做实做细国际化;以金融专业化,服务产业专业化;以科技化,赋能数字化转型及客户旅程重塑。
国际化:聚焦华侨金融和跨境金融
厦门国际银行采取与大型金融机构国际化不同的差异化发展策略,根据其华侨基因特色和跨境机构优势,细分选择以华侨金融和跨境金融为主要着力点。
一是聚焦华侨金融。我国旅居海外的华侨达到6000万以上,福建海外华侨华人有1580万,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其中80%在东南亚。自“一带一路”倡议被提出以来,华人华侨与祖国和世界的联系进一步贯通和密切,厦门国际银行控股的集友银行和澳门国际银行均有深厚华侨基因,前者系有“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美誉的陈嘉庚先生倡办,后者是著名闽籍印尼爱国华侨李文光先生创办。“我行有深厚的华侨基因,华侨也需要优质且对口的专业金融服务”,该行华侨金融部负责人充满感情地说。据了解,该行在总分行及境外附属机构均成立华侨金融部门,推动分支机构设立华侨支行或华侨金融特色专营团队。积极推动华侨金融向体系化、规范化发展。发布国内银行业首个华侨金融企业标准,牵头编制国内首个华侨金融服务团体标准,并于2024年获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成为福建首个获批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的金融机构,目前服务华侨客户数超过9万户。该行针对个人客户发行专属银行卡侨心卡,针对企业客户的跨境采购、投资等需求,推出特色华侨金融数智平台“跨境e站通”,还设立线上华侨金融服务专区和富有浓郁南洋风格的华侨特色支行,还发布华侨专属财富、贷款产品。作为一家华侨金融优选银行,该行始终坚持让利华侨,提供“价廉物美”的服务,联侨心办侨事,得到各相关侨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二是聚焦跨境金融。在华侨金融优势上,叠加港澳附属机构联动的优势,厦门国际银行跨境金融业务得到扎实稳步拓展。相比其他同业,该行独具特色的跨境优势在于,其不仅在香港、澳门拥有集友银行和澳门国际银行两家境外全功能附属商业银行,而且二者还在广东、福建、浙江的主要城市设有境内分支行,这与厦门国际银行在境内12个城市的上百家分支机构形成了密切的境内外联动机制。比如,其创新内外贸一体化综合服务方案,真正实现“境内外、本外币、离在岸、商投行”国际业务全方位服务,支持本土企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去”“引进来”。自2024年以来,厦门国际银行联合附属机构助力超40家中资非金融企业成功发行境外债券,其中联动附属机构助力企业发行全球首单民营企业“玉兰债”。积极支持绿色金融发展,为18家企业发行绿色及可持续债达458亿元。此外,深化服务八闽企业,助力9家闽籍企业赴境外发债达165亿元。
专业化:以金融专业化,服务产业专业化
“服务实体经济是个精细活,必须以金融专业化服务产业专业化”,在厦门国际银行,记者多次听到这句话。面对量多面广、分工精细、区域特点明显的实体经济,厦门国际银行大力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走专业化之路。
一是以产业金融推动“五篇大文章”发展,2023年以来,该行相继开展“融入本地产业、打造公司授信业务基本盘”的产业专业化1.0工作,以及“践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产业专业化2.0与“五篇大文章”紧密融合发展的产业专业化2.0工作。今年开展的产业专业化3.0将在此前2.0工作推出的33+18个细分产业赛道基础上,新增包括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在内的新质生产力前沿产业赛道,并针对每个细分赛道形成包括客群、准入、产品、营销在内的“四位一体”营销体系,精准赋能产业升级。二是围绕小微企业,强化产业链、供应链“两链两客”融合,推出链e融项下普惠贷款,2024年相关业务占公司普惠贷款总净增量的70%。三是围绕科创型企业,创新科创贷“六维体系”,改变“注重报表、依赖押品”的传统信贷理念,根据科创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经营特征,搭建产业流、技术流、资本流、现金流、能力流、业务流的“六维”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为科创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全链条金融产品。某公司在企业发展关键时期,通过90多项专利数据,获得厦门国际银行科创贷“六维体系”认可,获得科创贷500万元支持,企业得以成长为国内电力物联网行业的领先科技型企业,目前已是福建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并入选数字经济领域“瞪羚企业”。另一客户一度遇到较高融资难度,该行运用科创贷“六维体系”评价企业,给予企业授信额度2亿元,帮助企业破解资金瓶颈,该企业现已成为国内造车新势力品牌销量榜单中的领军企业。本年以来,该行产业专业化领域贷款在所有新客户投放占比已超过50%。
根据福建“唱山歌、念海经”的区域产业布局,厦门国际银行紧扣各地发展特色,高质量服务八闽大地的各区域特色产业。在南平推出“茶E贷”,在三明沙县推出“小吃贷”,在龙岩推出“猪农E贷”,在宁德推出“山海E贷”,在莆田推出“鞋E贷”,在泉州推出“跨境电商贷”,在漳州推出“新食贷”,在福州推出“政享贷”,在厦门推出“创业担保贷”。
科技化:以科技化全面赋能数字化转型及客户旅程重塑
厦门国际银行高度重视科技赋能,连续多年科技投入占营收比超过5%,目前金融科技人员占全行员工比例超过15%。该行主攻数字化赋能,打造智能型银行,还开发了ChatXIB人工智能系统。该行近年来进行客户旅程重塑工作,并把该工作与银行数字化转型紧密结合,建设智慧风控、智慧运营、智慧营销、智慧决策四大智慧体系,进行全流程优化和智能化赋能,大大提高银行“两客”(外部客户和内部客户即员工)的服务体验、效率和风控质量。其中,贷款业务的尽调和信贷报告撰写时间缩短30%以上、抵押物信息录入时间减少30%、住宅押品估值0.8秒内完成、催收摸排效率提升20%以上……在智慧风控体系的加持下,2022年后准入新户资产质量显著优于先前。开发“跨境一站通”系统优化华侨金融服务体验,开发“企金管家”和“智慧小管家”助力公司和零售客户经理智慧营销。
厦门国际银行近年持续打造智慧风控体系,包括完善“天探”贷前扫描功能,促进营销与风控进一步融合,方便客户经理提前筛选风险;上线“天策”产业风险监测平台,持续动态监测重点关注的29条产业链风险变化;充分发挥“天眼”系统功能,落实前瞻风险预警,在首次逾期和五级分类下调关注前平均提前预警10个月左右;上线“天盾”系统,强化押品风险管控,打造智能估值模型,建立押品动态风险监测机制,落实押品管理“四早”等。记者了解到,厦门国际银行将风险管理作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命题。该行摈弃“算法至上”路线,将四十年发展积淀下来的实践经验与量化模型深度融合,通过系统化梳理和数字化建模,采用熵权、层次分析等各类先进算法,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可量化、可复用的知识资产,以“人机协同”创新模式织就更为精密风险防护网。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担当。成立四十周年的厦门国际银行,正在“越办越好”的目标激励下,稳健迈进,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对象提供)
记者 夏悦超 颜凌康
文字编辑 陈偲
版面编辑 孙霄
—— / 好文推荐 / ——
上合峰会上的科技力量
11人面试美联储新主席
美的集团“接班人”浮出水面
42家上市券商哪家强?
这些行业被重点布局!
李彦宏的百亿投资“滑铁卢”
胖东来“燕麦脆”被曝未标生产日期
白电三巨头“第二曲线”对决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