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姐前几天打来电话,想叫我到我厂附近的农村去捆点稻柴回来。我老家拆迁了,没有了农田,没有了稻柴,拆迁小区用上了天然气,但稻柴仍然用得着。小区里的居民还保留着原来乡下的风俗习惯,婚丧喜事稻柴是必需品。
乡下人家结婚,娘舅家要来铺新床。娘舅家要准备十几只盘,有鱼有肉等。铺新床时席梦思床垫上放些稻柴,意思是“新郎新娘睡了,家中就会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新娘进门时,门口要用稻柴扎一个三墩火把(用三束稻柴搭成一个三节架,上有红纸包着),必须是夫妻成双且有儿子的男子点火烧,让新娘跨过三墩火把进门,预示着今后生活节节高,兴旺发达。
同样,办丧事,去火葬场回来时,门口也要放一个三墩火把烧掉,回来的人都要跨过三墩火把,意思是去掉不吉利的东西。
稻柴还可以用于裹粽子时扎粽子,烧出来有一股稻香味。也可以用来扎肉,烧红烧肉,名稻草扎肉。它带着油亮亮的光泽,散发着淡淡的草叶清香,肥而不腻,令人垂涎欲滴。
大姐要稻柴是送人做好事,我必须去弄一点。马上和同事张厂开车去乡下田埂头。先来到临湖乡下,一看割好稻的稻田里,一根稻柴也没有,只留下稻茬了。又开车去横泾乡下,还是没有。一打听,现在用联合收割机割稻,同时把稻柴也粉碎了,用来做有机肥了,铺在小麦上,来年产量高。不见稻柴,只能空手而归,心情有点失落。
星期天下午,碧空如洗。心中想着稻柴,不死心,骑着自行车来到临湖乡下。路过一村庄,有不少农户门前晒着稻柴。问村上晒太阳的老人,老人告诉我,他们的稻柴是特意关照开联合收割机的师傅,割稻时开不粉碎功能留下来的。老人让我到田边去兜一兜,看看还有没有。
告别老人,沿着田间小路骑行。好多稻田都收割完了,已经种上小麦了,看来又要空手而归了。来到临湖农田示范区,寻寻觅觅向稻田中望去,只见一块稻田中有一排横卧着的稻柴,忽然心情变得激动起来。赶紧骑自行车回厂里,去开汽车来。
开车再次来到临湖农田示范区,把车停在路边,急匆匆向田中走去。只见一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捷足先登,已经在捆稻柴了。与他打招呼,留一点给我。中年男子说:“我也够了,那边你去捆吧。”中年男子开着农用三轮车带着稻柴走了,我开始捆稻柴。稻柴散发出一阵阵清香,久违的亲切感,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种田的年代。
一会儿,又来了一位中年妇女。她不由分说捆起了稻柴,我也不能阻止她,任由她捆,稻柴也不是我家的。中年妇女说:“我捆一点是送人的,我们这里称稻柴为金条的,所以乡下人都要。”想想也对,成熟的稻遍地金黄,稻谷是金灿灿的,将稻柴比作金条贴切。中年妇女捆了几捆稻柴,高高兴兴地走了。
我要多捆点,把剩下的稻柴全部捆起来。好久未做农活了,一会儿干得满头大汗。
把一捆捆稻柴从田中搬到汽车上,仿佛搬了一根根金条似的,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开着车,带着满满的稻香味,我满心欢喜。终于觅到了稻柴,如今的稻柴真金贵!
(原载于《苏州日报》2023年11月24日 A08版)
作者:徐建平 图源:引力播
编辑: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