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接二连三地对信用卡分期业务“动手术”。近日,多家银行对信用卡分期业务调整规则,有的直接下线了“自选分期”,有的则砍掉了长达5年的超长分期。
分析认为,信用卡业务已从高速增长的扩张期全面转入精耕细作的集中调整阶段,超长期限、高风险的分期模式将逐步退出主流,信用卡将从拼期限、拼额度转向比拼风控能力、用户体验和场景化服务能力。

“自由分期”退场
近日,工商银行发布提示,将对信用卡账单分期、消费转分期业务分期期数进行调整,停办36期(不含)以上业务,调整将于2025年12月5日正式生效。
与此同时,光大银行发布公告,12月9日(含)下线自选分期业务,对该日期前已申请开通“自选分期”功能的卡片统一做功能关闭处理。功能关闭后,新入账的交易将不再进行自动分期处理,未结清的分期交易不受影响,客户仍可按照原分期还款计划进行还款,具体应还款额以账单展示为准。
并非只有两家信用卡发卡大行如此,中小银行早已提前跟进。今年6月,龙江银行就已经停掉了信用卡自由分期业务。
“砍掉”超长分期、自由分期,银行主要是精准管控风险考虑。博通咨询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分析认为,随着居民杠杆率高企和消费贷利率持续下行,超长分期带来的信用风险与收益错配问题凸显,叠加逾期压力上升,银行亟须通过缩短分期周期、下线低效产品来压降不良隐患,同时提升资本使用效率。
“在资金成本与风险成本双升的背景下,长期分期业务的综合收益已不具优势。”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进一步分析,银行收紧信用卡分期政策,一方面是中长期分期业务累积的信用风险敞口持续扩大,缩短期限能加速资金回流,显著降低潜在坏账风险。另一方面,监管机构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审慎经营,取消诱导性过度的自由分期正是对此的直接响应。
早在2022年,监管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推动信用卡业务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化。
这份通知明确了众多分期产品经营的要求,诸如金额上限、期数上限等要求。文件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审慎设置信用卡分期透支金额和期限,明确分期业务最低起始金额和最高金额上限。分期业务期限不得超过5年。
对于持卡人而言将产生积极影响。王蓬博表示,长期分期的缩减,客观上会增强用户对负债成本和还款周期的敏感度,倒逼其理性评估偿债能力,减少以贷养贷和过度透支行为,有利于培育健康的消费信贷文化。

业务调整频繁
近年来,随着信用卡业务逐步从追求规模增长进入深耕存量运营时代,不少银行对包括分期业务在内的信用卡业务进行了调整,体现了信用卡精细化运营发展方向。
从这些银行公告看出,调整包括清理长期睡眠信用卡、到期续卡等账户管理,到重申不得用于黄金交易等交易资金用途管控,以及交易限额的提高、溢缴款、高端信用卡年费等,可谓是动作频频。
其中,在分期业务上,就有工商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广发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银行,对商户分期起始金额、违约金收费、分期业务规则、取现分期业务等进行了调整。如邮储银行在3月就公告,调整信用卡分期业务规则,账单分期新增1、2期分期期数,现金分期新增1、9期分期期数,并将起分金额下调至500元。
一系列调整动作引发市场关注。
“信用卡业务已从高速增长的扩张期全面转入精耕细作的集中调整阶段。”武泽伟分析认为,一系列调整深刻反映了信用卡行业的三大核心趋势。
在武泽伟看来,其一是发展模式转型,从追求发卡量与市场份额的粗放增长,转向通过清理睡眠账户、差异化定价来提升存量客户价值与运营效率;其二是风险管理强化,行业整体更审慎,通过收紧信贷政策、优化利率结构来应对潜在资产质量压力,确保业务稳健性;其三是业务定位升级,信用卡正从单纯的支付信贷工具,向嵌入多元化消费场景的金融生态平台演进。
王蓬博表示,信用卡分期市场将加速分化。一方面,超长期限、高风险的分期模式将逐步退出主流,行业整体期限结构趋于合理;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焦点将从拼期限、拼额度转向比拼风控能力、用户体验和场景化服务能力,推动整个信用卡业务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演进。
南方+记者 黎华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