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攒了大半辈子的钱,竟然被说是假存单?!”
江苏某地,王先生拿着186万血汗钱到银行存定期,约定两年利息92530元。眼看就要到期了,他兴冲冲去取钱,银行工作人员一句话让他当场懵圈——
“您这张存单是假的,我们查不到相关记录。”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1
01案例回顾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人物均采用化名)
两年前的春天,做生意的王先生手里攒了186万现金,琢磨着该怎么打理这笔钱。
“还是存银行最保险!”王先生心想,毕竟银行是最让人放心的地方。
他来到家附近的某银行网点,找到大堂经理咨询存款业务。
工作人员热情地向他推荐了一款两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年利率2.49%,到期利息能拿92530元。
“这个利率还不错!”王先生算了算账,觉得挺合适,当即决定办理。
办完手续后,银行给了他一张存单,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存款金额、利率、到期时间等信息。王先生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小心翼翼地把存单收好。
“这下心里踏实了,两年后就能拿到278万多!”他满意地离开了银行。
两年时间转眼过去,到了约定的取款日期。王先生一大早就来到银行,准备取出这笔巨款。
谁知,当他把存单递给柜台工作人员时,对方看了看电脑,脸色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先生,您稍等一下,我需要核实一下情况。”
过了十几分钟,工作人员回来了,语气有些为难:“王先生,很抱歉,我们查不到您这笔存款的记录,而且这张存单可能有问题。”
“什么意思?!”王先生瞬间瞪大眼睛,声音都提高了八度。
“我们怀疑这张存单是伪造的,系统里没有相关的存款信息。”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说道。
王先生顿时感觉脑子有点转不过来:“我是在你们银行存的钱,怎么可能是假存单?这186万可是我大半辈子的积蓄啊!”
他当即质疑:“我亲自来你们银行办的手续,存单也是你们给的,怎么现在说是假的?”
银行方面表示:“我们理解您的心情,但确实查不到相关记录。建议您报警处理,我们会全力配合调查。”
这件事一出,网友炸了:
“银行都不安全了,钱还能往哪存?”
“186万说没就没了?这也太恐怖了!”
“要是我,当场就得晕过去……”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如何看待此案呢?
2
02案例分析
本案核心争议:银行与储户之间的存款合同关系是否成立?损失应由谁承担?
根据《民法典》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储户与银行之间的存款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合同关系。
律师这么看:
如果存单确实是伪造的,那就要分情况讨论:
第一种情况:银行内部人员参与伪造
如果调查发现是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参与了存单伪造,那么根据《民法典》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银行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不能以“查不到记录”为由拒绝赔偿。
第二种情况:外部人员伪造
如果是外部人员伪造存单,银行是否需要承担责任?
这要看银行是否尽到了审查义务。根据《民法典》规定:“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依法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如果银行在办理存款业务时,未能识别出伪造存单,存在过失,仍需承担相应责任。
第三种情况:系统故障或管理疏漏
银行作为专业金融机构,有义务保障储户资金安全。如果因为系统故障、数据丢失等原因导致无法查询到存款记录,银行仍应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储户确实未存款。
本案最终结果:
经过警方调查和银行内部核查,发现是银行数据系统在升级过程中出现故障,部分历史数据丢失。银行最终承认了存款关系的存在,向王先生支付了本金186万元及应得利息92530元,并额外赔偿了精神损失费5万元。
银行负责人表示:“这次事件暴露了我们系统管理的漏洞,我们会加强技术保障,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3
03深刻教训
186万血汗钱差点“蒸发”,银行也不是绝对保险箱!
存钱看似简单,但这起案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1.保留所有凭证 不仅要保管好存单,还要保留银行流水、转账记录、监控录像时间等相关证据。这些都是证明存款关系的重要凭证。
2.及时核对账户信息 定期登录银行APP或网银查看账户余额,发现异常及时联系银行。不要等到取款时才发现问题。
3.选择正规渠道办理业务 一定要在银行正规网点办理存款业务,避免在银行外或通过中介办理,更不要轻信“高息揽储”等非正规渠道。
4.了解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存款保险条例》,单个储户在同一银行的存款,最高可获得50万元的保险赔付。超过这个金额的大额存款,要特别注意分散风险。
有网友热议:“现在连银行都不可靠了,我们的钱还能往哪放?”
也有网友表示:“银行系统这么容易出问题,谁还敢存大额存款?”
本是天经地义的存取款,但谁会想到还会遇到“假存单”这种离谱事?
对于此案您怎么看?欢迎您留言谈谈。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真实案件改编,当事人姓名及相关信息均已进行匿名化或虚构化处理,旨在保护个人隐私。文章仅以案例形式为大众提供法律知识普及,不构成任何法律建议或指导。